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曹慧泉:为美好生活充电 为乡村振兴赋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发展不充分、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凸显。株洲市从电力小切口入手,政企协同实施“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探索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之路,为谱写“制造名城、幸福株洲”更加美好的乡村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谋划,加强供电系统设计。电力保障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株洲市始终从维护能源安全、实施“双碳”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坚守人民立场、办好民生实事的高度来谋划,把乡村电力建设摆在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把“村网共建”纳入株洲市智慧绿色能源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服务企业“一降一升”行动重要内容,全面系统安排部署,一体推进“办电便民、供电可靠、保电护网、管电除患、科学用电”五大专项行动,着力优化升级乡村电网结构,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以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支撑乡村未来发展。

二、电力先行,夯实乡村发展基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电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提升安全供电能力。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农村电网全面提档升级。2023年以来,实施提质改造工程1326项,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914千米,即使在电力最紧张的时候,企业也没有受到电力紧缺的影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一方面,将供电规划与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紧密结合,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给予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乡村产业项目需求清单,以电力服务升级推动营商环境升级、产业发展升级。服务企业降本增效。对乡村产业来说,成本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力和发展力。推动乡村产业电气化改造,大力推广使用电制茶、电烤烟、电榨油等电能替代新技术,对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电能替代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用电成本。2023年以来,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3500 余个小微企业节约办电成本7000万元,办电成本下降25%。

三、成果共享,赋能群众美好生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通过改善农村的用电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施“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均衡性。强化乡村电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进一步加快城乡供电资源均等化配置。制定“一对一”用电服务计划,着力探索“电力大数据+”应用模式,满足农村脱贫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用电需求,助困帮扶特殊群体。增强可及性。以乡镇、村组为主体,差异化开展农村电网布局,实施中心村小城镇电网、村村通动力电等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全市农村地区户均配电容量提升至2.79千伏安,近三年农村地区用电量平均增速8.5%以上,推动实现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增强便捷性。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提升在公共能效服务等方面智能化、便民化水平。在“株洲诸事达”APP开发上线“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公众号,推广“网上国网”APP,实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全市乡村平均供电服务半径由25公里缩短至1.5公里,村民“动动手指”就能“下单”获取电力需求,打开手机微信就能反映电力问题,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凝聚合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株洲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一次探索,以电力建设和服务为基础,形成“企业+政府+农户”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党建引领治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村支两委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功能,将电力建设及治理纳入乡镇和村日常管理中,党群结合开展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推动党建和乡村供电服务相结合,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机制保障效能。成立市县两级“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作专班,实行“季督查、月调度、周推进”,构建了政企农协同推进工作格局。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平安乡村建设考评体系和季度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实现常态化运行不走样,便民化服务不打折。以融合激发活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乡村治理“大课题”中的“小缩影”。以此为契机,株洲正探索建立村级电网、路网、水网、气网、通信网等多网融合格局,实现“一张网格托底、一个平台调度、一套体系保障”,真正让治理重心沉下去,治理能力提上来。

(作者:曹慧泉,系株洲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