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着力“引、育、留” 打造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传承创新的总基调下,近年来,互助县中医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工作举措,改革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在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上多措并举,有力推动了医院的中医学科建设,为互助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

招才“引”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立足医院人才队伍实际,遵循中医药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完善了中医药人才引进新机制。医院制定出台《互助县中医院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互助县中医院自主聘用人员薪酬管理办法》《互助县中医院外聘专家管理制度》《互助县中医院公开招聘管理办法》等制度,搭建起人才引进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各层次中医药人才特点,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措施,柔性引进卫生高层次人才专家1名,外聘省级专家12名,在院内扎实开展病例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交流学习,鼓励临床骨干医务人员到省内外三级医院进行中长期培训,累计投入人才经费123万元,不断推进医院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医院现有职工336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达40% ;硕士学历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达64%,中药人员达60%,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100%,人员专业结构配置趋于合理。

微信图片_20231219155045

多途“育”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聚焦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精准发力,利用各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提升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十四五”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政府累计投入人才培养资金260万元,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撑;扎实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中医护理骨干人才、“西学中”骨干人才等项目,丰富人才培养内涵,目前培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2名、国家级护理骨干人才4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2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西学中”骨干人才2名、“西学中”研修人才1名、省级名医3名、名师带教骨干1名、省级护理骨干人才8名、青海“老药工”2名。同时,积极探索“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依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适宜技术推广帮扶基地,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及应用;依托海东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全国名中医、青海名中藏蒙医等学术经验的传承与挖掘;依托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附属医院建设,加强中医药诊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依托“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专科联盟”等帮扶平台,在联盟框架内密切开展医疗活动,促进与省内外三级医院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学科服务能力。目前,已建设省级名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特色科室4个。承担国家级中医药项目1项、省级科研创新项目2项,获得专利2项,开展新项目共68项。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

“留”住人才,创造稳定发展环境

为推动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稳步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医院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为原则,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目前核定人员总量为458人,根据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学历、职称、证书等7个方面的内容,设立了4档14级薪资标准,按照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竞聘上岗,薪资标准分别达到2400元到6000元,医院自筹资金382万元为自主聘用人员缴纳了五险一金;同时,为稳定人才队伍,制定《互助县中医院院内同工同酬管理办法》,自筹资金784万元将各专业符合条件的92名自主聘用人员纳入院内同工同酬,细化考核方案,实行末位淘汰制,确保激励机制能出能进、能上能下。根据“两个允许”的原则,医院实行基于工作量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模式为基础的RBVUS绩效工资制,绩效考核实施方案重点向临床一线、风险岗位、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发展环境稳定向好,培养平台坚实稳固,制度规范激发动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互助县中医院一支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共同推动县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医院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互助县中医院 刘大斌)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