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技强国有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路径措施

科技强国有我新配图

作者丁明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于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科技强国意义深远。

科技强国是科技原创水平高,创新引领能力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强的国家,是由发展中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强有力支撑。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在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筑长板、补短板、强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实现引领,推动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大幅度跃升,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根本性进展,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使科技支撑国家发展与经济、国防安全的基础能力更加强劲。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不断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有效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保障。

未来我们将面临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诸多新问题、新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科技强国,对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更是重中之重。

第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的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研发任务和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第二,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科技攻关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第三,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系统、发挥多元主体创新联合体动能,使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贯通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产业化示范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产生社会和经济影响,提升重大科技突破的系统效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秦铮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是科技部研究专项“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科技能力体系化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和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开放合作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政策和保障措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