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李玉刚:论文艺使命的崭新定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伴随新挑战。文艺是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递、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心系人民,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紧跟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推动文化繁荣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文艺工作者必须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同时,也要在作品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鼓励人们向善向美。

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用艺术情感传递真实情感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人心。我们要走进千家万户,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愿,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传递真实的情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我来自农民家庭,深知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才是传得开的作品,也深知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作品才是能抚慰人心、加强情感共鸣、加强群众向心力的作品。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制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用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触动心灵,引发人们对爱的思考和回应,传递温暖和关爱。

文艺作品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在作品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与魅力,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优秀的历史文化故事走入当下、常讲常新,运用当下的艺术手法、思想理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艺创作要注重创新与突破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模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挖掘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我们要勇于尝试各种创作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入国际视野,使我们的作品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观众的喜爱。

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关注社会热点

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关注社会热点,用艺术的力量引领社会进步。文艺作品要有温度、有深度、有社会责任感。新时代,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脉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用艺术作品传递正能量,引发社会共鸣。

例如,华语乐坛有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明天会更好》,歌词中反映了当代人面临的种种暂时的压力与困扰,同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念,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作品从诞生起到如今,经久不衰。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鼓舞人们勇敢前行。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艺术水平

艺术是高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够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持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使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具多样性、时代价值与文化深度。

培养文艺人才,推动文艺事业繁荣

文艺创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审美水平,同时也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化功底。我们要加强对文艺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深入挖掘文艺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这个方面,我曾积极尝试将社会艺术领军人才与国家艺术院团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不同创作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同时辅导、培养院团的后备人才,为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而共同努力。

新时代,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保持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创新创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回应时代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李玉刚,系中国青年导演、歌手)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