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杨孟茜:在守正中创新声乐艺术 谱写新时代音乐华章

嘉宾简介:杨孟茜,湖南郴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于原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民族声乐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擅长声乐、舞蹈,知名青年文艺工作者。

人民论坛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你认为声乐艺术的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孟茜:创新并不是要我们凭空臆造。就音乐艺术本身而言,创新性首先体现在古今贯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为我们指明了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音乐的创新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内涵,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融合起来,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担负起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历史责任的同时提高作品的丰富度,更好地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让传统中国歌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满足当下听众的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声乐艺术的创新性体现在中西结合。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在创新过程中应当怀有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胸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艺术家开展交流,借鉴世界一流艺术家的演唱形式、创作思路,汲取西方文化和优秀音乐成果中的养分,与中国音乐元素发生碰撞,为我们民族的音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的优秀作品。

人民论坛网:你认为音乐创作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杨孟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和个人执着的艺术追求。音乐创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是艰辛的,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技能,而练就高超的专业本领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专心致志,长年累月地练习,另外,创作的过程也是需要精益求精、进行反反复复推敲的,以确保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人民论坛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尚。就声乐艺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杨孟茜:这句话说明了文艺作品的创新需要兼具鲜明的时代性。就声乐艺术而言,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伟大奋斗的鲜明主题,作为文艺工作者,把握新时代主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音乐的创新也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不断地用好的作品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把音乐创新载入民族复兴的史册。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作品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将创新精神贯穿始终,让音乐艺术永葆活力,时刻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去激发新的灵感,将时代特定的要素纳入音乐艺术的推陈出新当中,在实践中去观察时代、感受时代,创新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面貌的先进作品,彰显出属于特定时代的精神标识。

人民论坛网: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谈谈在音乐创作中如何守正创新?

杨孟茜:音乐创新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是始终要明确一个事情,内容才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内核,一切创新的技巧和手段都是为了内容而服务。只有在把握住内容的基础上,在作品的类型、形式、手段上下功夫,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才能不断用更为新颖丰富的文艺形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鲜活动力。

人民论坛网:你认为在音乐创新过程中确保作品内容质量,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孟茜:要把握音乐作品内容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家国情怀,一脉相承。社会主义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人民的艺术。音乐作品的质量始终是由人民来衡量的。因此,要在音乐创新中确保作品的质量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用不愧于时代的作品反映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满足人民的精神诉求,创造属于人民共同的富有精神家园,这样才能发挥音乐作品最大的正能量,不能为了创新而脱离人们生活。

人民论坛网: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你认为青年在声乐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孟茜:青年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自觉积极地投身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去。青年群体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对于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程度与领悟能力都比较好,了解掌握创新思路和本领相较于其他群体也有显著的优势,青年群体的锐意进取,丰富的创造力是与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高度契合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青年音乐人要坚持扎扎实实地深入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武装,全面透彻地掌握中华文明的精髓、要义和规律,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自身的文化涵养引领声乐传承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文化自信,用自己的专业本领和创造性思维优势有效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血脉。(文字整理 陈慧昇)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