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的示范价值

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围绕乡村振兴强组织、兴产业、美村庄、共治理、优服务的要求,依托村组综合服务中心,强化村组和乡镇供电所对接合作,逐步建立“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的政、企、村民自治组织合作体系。通过将便民服务、农网改造、安全用电、设施保护、科学用电等五项电力工作内容纳入票务综合治理网格管理平台,打通农村电力服务的“最后一米”,实现乡村用电更有保障、服务更加便捷、治理更显成效。

国网株洲供电公司打造的“村网共建”模式所具有的示范价值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体现在电力企业改进服务、便民利民、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更体现在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均衡性和可及性、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常态化调查研究新方式、深化乡村治理内涵等方面,为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作出了表率。

一是增强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公共基础设施是为国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分布不均衡、享用不可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必须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结构和布局,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

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旧的供电服务模式导致农村电网建设滞后、供电不畅,既影响村民生活,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今年3月,株洲创新启动“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由市乡村振兴局、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紧盯问题,靶向施策。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坚持电网规划与村庄规划相统一,将农村配电网规划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农村电网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供电设施,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推动网架结构和装备升级。今年以来,已投入1.95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完成中心村小城镇电网、村村通动力电等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农村电网的完善和改造升级,精准对接了企业的用电需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电力服务。

二是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电力为人民,这一电力企业的宗旨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电力行业的具体体现。要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党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尤其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国网株洲供电公司通过推进“办电便民”服务,提升了农村居民办电效率。一方面,建立便民服务点一站办,打破“N个镇+1个供电所”的供电服务模式,将供电服务下沉到村一级服务窗口,在各乡镇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增设“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点,提供用电报装、用电咨询、查询缴费“一站通办”服务,供电服务窗口的服务半径由25公里缩短到1.5公里,同时还为老弱病残、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预约上门个性化服务,让办电更有温度。另一方面,打通渠道线上办,利用智慧株洲政务数据通道,在“诸事达”APP开发线上“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平台,实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同时,推广“网上国网”APP、“国网湖南电力”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办电服务渠道,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线上+线下”便民办,丰富了便民办电渠道,打通了农村供电服务最后一米。

三是开创了常态化调查研究新方式。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从新的国情民情出发。办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同样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把脉市场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供给。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在实施“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过程中,在各村(社区)明确一名委员兼任电力联络员,承担收集村民用电需求、问题建议,定期与电力网格员工会商,协同向村委、供电所提交问题清单;协助收集电力隐患信息;协同开展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电价政策、光伏并网服务、农村地区“三零”服务、线上渠道推广、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等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需求信息收集。电力联络员成为常驻各村(社区)的调查员,把村组、村民的用电诉求、意见建议及时传递给供电公司,从而开创了一种常态化的调查研究新方式。

四是丰富了乡村治理的内涵。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在推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过程中,充分发挥央企的行业优势和阵地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治理,以电力供应和服务为基础,推动将电力工作纳入村务常态化管理,将村务便民服务工作嵌入电力常态化管理,大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形成了政企民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作者: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