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意蕴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1)

【本期金句】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期领学人】

朱鸣 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党群主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要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极具标识性的重要概念创新、话语创新。这一理念实现创新的内在机理就是“两个结合”。特别是通过“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方案更有历史纵深、更富历史智慧、更具历史启迪,这正是其能彰显强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重要原因。

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化意蕴,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这一理念的思想渊源,有助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胸怀天下,与各国携手推动世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前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整个人类未来的境遇,把握了当今时代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休戚相关的现实状态,展现出广阔、宏大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对理想政治生活、社会状态的一种追求和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中国古人的这种追求。

中华文化善于从全部、从整体看世界,以天下观天下。抱有天下情怀的古人,自然生发出对世界、对他国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协和万邦”在《尚书·尧典》中有明确记录:“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华文化中的“和”是在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和文化。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中华文明在和文化的滋养下,以亲、仁的态度友善对待邻邦,古代中国与周边部族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文化关系。古代中国以其文化的吸引力、政治制度的影响力、道德的感召力,能够使“近者悦,远者来”,与其他国家形成的是以“礼”为核心的互动。

天下情怀滋养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处事之道和治世理想,这成为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中的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今天中国寻求破解世界问题的方案,是站在世界各国整体利益之上,超越国家、民族、种族界限,但同时充分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制度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着眼于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着力塑造公正平等、共建共享的国际环境,打造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为人类未来探索了一种更加文明和谐的共存模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

当今世界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的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着眼的是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与中华文明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相互契合。

以何为根本,体现的是价值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是德治文化,这其中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治国应以民为本。以民为本,不是某个朝代某个思想家个别的思想文化,而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关注、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具有深厚根基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价值导向。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萌芽。到了春秋时期重民思想更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这方面的文字,而孔子、孟子、荀子提出了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等等。到了汉唐时期,贾谊提出民为政本,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在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继续发展。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极其丰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来说是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而提出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人处于核心地位,这个共同体是人在其中能够安身立命的共同体。而要使人安身立命,就要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每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和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条重要内涵,就是坚持合作共赢,破解发展赤字。通过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敢于突破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窠臼,基于中国实践、关照人类命运,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求变求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的密码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着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周易•系辞》说:“日新之谓盛德。”“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只有不断突破发展的局限、打破固化思维的壁垒,才能实现永续通达的发展。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认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事物推陈出新、新陈代谢是一种客观规律,而要顺应规律就需要不断地变革、创新,唯有如此,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如果因循守旧,不敢变革,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淘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理念。这种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承袭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精神气质。近些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今天困扰人类的问题,大多数是世界性的,如果不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作来解决,单凭一国之力很难彻底消除危机。时移世易,强调个体优先、从权力政治视角出发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世界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着眼于新的形势变化、力图化解矛盾挑战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世界未来提供全新的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作为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方向的中国方案,这一理念也再次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价值,彰显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