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搭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推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组织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组织部门要围绕政策领航、内外兼修、平台发展抓好人才服务,用心用情搭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推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实施政策领航服务,递出“橄榄枝”。在人才“抢夺战”中,如何培养、引进、用好并留住人才,人才政策是关键。建立共享评估机制。制定政策不能“一厢情愿”,政策好坏需要交给人才和用人单位进行评判,否则人才政策只是自娱自乐的一纸空文。通过建立人才政策共享评估机制,邀请用人单位、人才代表定期就现行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竞争力进行评估,针对新领域、新赛道、新就业群体人才“量体裁衣”制定政策,对“过时”政策、“休眠”政策、“漏洞”政策,及时研判、调整、修订和完善。整合人才政策。人才政策涉及组织、人社、商务、工信等多个方面,范围大、受众广,导致分布零散。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收集整合各方人才政策,按行业、类别进行归类,形成人才政策指南,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高效落实政策兑现。失信于人才、怠慢于人才是对人才生态最大的损害。实行人才政策兑现主办制,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兑现。探索建立“线上一网、线下一窗”人才政策兑现机制,精简兑现程序,实现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统筹内外兼修服务,织密“服务网”。提升人才服务质效,要平衡好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之间的关系,既要服务好“引”,也要服务好“留”。设立在外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的“前沿阵地”是为本地不断输送人才的“高速入口”和“绿色通道”。依托主导产业集群地、科技创新前沿地、乡贤学子聚集地,布局建设在外人才服务站。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才思维,签约引进一批“周末工程师”。围绕“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争取与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线城市深入合作,共建“科创人才飞地”,形成“研发在飞地、应用在本地、引才在飞地、用才在本地”的人才新布局。建设基层服务驿站。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关键是要有“纵向到底”的服务载体。建设县级人才服务中心,设置事项办理服务区、人才成果展示区、学习汇智交流区、健身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域,打造集学习、咨询、交流、展示、政策兑现等服务为一体的人才综合型服务平台。在镇村级设立基层人才服务驿站,定期组织人才到驿站开展文化沙龙、座谈会、洽谈会等活动,与“三请三回”有机融合,引导人才积极对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中心工作贡献才智。构建服务联动机制。将人才服务载体由点成线、由线成网,形成人才服务“网状”联动。通过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多部门“一事一议”解决人才工作问题,构建分工合作、运转协调、服务周到、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联动机制。用好各层级人才服务载体,形成“县外—县级—镇村”人才服务网络,推动人才服务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完善党政部门联系、关怀和凝聚人才的网络体系。

抓实平台发展服务,搭建“好舞台”。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发展方式,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人才队伍从源头上聚起来、能力上提起来、工作上强起来。围绕本土特色“搭台”。本土特色人才具有独特性,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是乡村振兴中补齐“人才短板”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本土特色产业,深挖非遗传承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本土特色人才,通过规划建设非遗一条街、农产品直播间、创新创业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让本土特色人才稳定扎根。围绕主导产业“搭台”。服务产业发展是用才的根本。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机制,依靠龙头产业建设人才产业园、产学研基地、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着眼产业技术攻坚、技术升级改造等技术难点问题,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围绕成果转化“搭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研的核心目的,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攻坚行动,打造产业、人才、教育、科研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合作共建新模式,积极为企业、高校“牵手搭桥”,鼓励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企业落地转化。(中共定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成成)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