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地方要闻 > 正文

湖南浏阳:十年精准扶贫成果斐然 六年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2023年5月16日,共建湖南农业大学浏阳校区,共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对接活动在湖南省浏阳市举行。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浏阳奋力争当乡村振兴样板和排头兵蓄势赋能。这一农业现代化科技振兴将与浏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一起创造出浏阳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高度、新格局。

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家门口的产业振兴描绘致富新图景

“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近年来浏阳市已建设1个产业扶贫服务中心、培育10个长效产业、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树立1000名产业就业脱贫典型,走出一条长效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道路。2020年11月,浏阳市“个十百千”产业扶贫政策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15公里就业圈,稳就业实现快致富。精心打造“十五公里就业圈”这一全国就业扶贫典型案例的浏阳品牌,举办各类招聘会30场,推送岗位2.9万个,全力推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目前有就业意愿的17680人均已就业,就业率达100%,较去年增加1676人。培育和开发就业帮扶车间24家 、就业帮扶基地53个、公益性岗位1176个,共吸纳4160人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就业增收。

2015年浏阳市达浒镇村民李忠国,经村民小组推荐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年来,李忠国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鼓励和支持下,生产销售油纸伞等手工艺品,不仅摘掉了自己贫困户的帽子,还带领51户乡邻脱贫致富奔小康,2019年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纯利润超过50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1500元,帮助1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wps_doc_0

李忠国指导乡亲制作油纸伞

目前,他正带领着乡亲们开厂办产业,原来廉价的油纸伞如今早已成为艺术品远销海内外,各种研学活动都纷纷与他们接洽,自己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当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和湖南省劳动模范。

与此同时,浏阳的大瑶镇拥有造纸、包装、原辅材料、花炮机械等花炮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400家,全球70%的花炮原辅材料在此集散,从业人员4.5万人。这几年,大瑶抢抓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契机,深耕焰火燃放和城市烟花等特色,“加特林”、水母烟花等产品成为网红爆款。

2022年,大瑶镇花炮全产业链总产值180多亿元。该镇常住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超过90%。2022年,大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28元,这一数据远超湖南、长沙的平均水平。

以“生态振兴”打造“美丽经济”。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5年打造十条精品线路、百个示范村庄、千个幸福屋场、万户美丽庭院,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五美”“五好”“五特”为目标,科学编制《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指导手册》,建设达标型村庄201个、示范型村庄36个、标杆型村庄3个,推动“美丽村庄”向“美丽经济”蝶变。

张坊镇田溪村曾是浏阳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贫困发生率一度接近15%。近年来,田溪村抢抓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机遇,通过“党建引领、支部主导、村民众筹、市场运营、共建共享”,成功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wps_doc_2

村党总支书记李纪煌介绍景区情况

田溪村通过村民众筹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迅速集聚人气,还带动了大米、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售,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当上股东,拿分红,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村民利用自家农房开起了70多家民宿、20多家农家乐,全村可日接待1200多人住宿。今年五一期间,该村国家4 A级旅游景区西溪磐石大峡谷仅门票收入都近千万。村里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村”。

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以《美丽宜居村庄—为浏阳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在全国推介浏阳经验做法。

如今,浏阳作为湖南省14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之一,聚焦“四个标杆”“六个示范”,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成效。2022年10月14日,浏阳成功申创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二、乡村书院带动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杨花村,浏阳市大瑶镇里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这里的新生活,溢出满满“文化味”。

“教育,不能只为了成绩前30%的学生,而放弃另外70%的学生。”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良洪说。今年57岁的他,一直在思考,农村教育怎么抓?

2008年上任之初,他建立“教育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开始尝试形成杨花村系统长效的教育机制,提出“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配合”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提升的目标。在他眼里,抓好村里的文化建设,是需要一辈子去完成的课题。

“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抱着这样的想法,杨花村从拾遗补缺式的关注教育,开始向建立系统长效的教育机制转化。该村夏令营活动目前已惠及学生2600余人次。办一场夏令营不难,难的是年年办。每年暑假,杨花村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夏令营,去外地念书的大学生们都会回来,义务为村里的中小学生教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篮球、礼仪与口才等课程。

wps_doc_3

村党总支书记刘良洪介绍书院情况

去年,村里又开始自筹资金打造新的文化阵地——杨花书院。也是长沙市首批开放而又最具特色的乡村“复兴少年宫”之一。一花一世界,一屋一乾坤。静谧舒适的阅读环境、温馨的读者交流讨论室……很快,这里就成了村里最热门的“打卡”地。

wps_doc_4

湖南师大学生在杨花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占地150平的综合读书室,是杨花书院最受欢迎的地方,作为长沙市图书馆的分馆,这里的藏书已经达到了1万多册。

村里还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对接,争取到多个支教志愿队伍,对孩子们进行文学写作、科技知识等辅导,目前,志愿者团队已接近三百人。

杨花书院就像一个发光体,点亮了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它不仅是“双减”之下青少年“增能增智”的重要实践场所,也为村民学习、阅读提供了好场地。

wps_doc_5

村里自筹资金建设的杨花书院

一批批从山村出去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返回杨花,义务对家乡的中小学生进行辅导培训;一位位杨花的学子带着殷殷乡情从北京、上海翩然归来,为家乡的兴盛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在浏阳的美丽乡村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远书院,墨韵清雅、诗意盎然的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与杨花书院为美丽的浏阳乡村振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的内涵。

三、农业现代化引导下的农业及农副产业的振兴

(一)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在充满生机的农田里,无人机和收割机齐上阵,科技种田让“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2021年,浏阳相继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和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第一批)。

长沙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拥有农业院士最多的城市。去年以来,浏阳充分发挥这一“智库”优势,推动院士团队与生产基地一道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在北盛镇亚洲湖村,在湖南农业大学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集成推广了一批水稻种植先进适用技术,500余亩粮食生产“四高”示范片去年产量翻倍,种粮大户周孟承包了其中200亩,光种粮收入一年就达到了10万元。退伍回来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周志强抓住这一契机,在村上投资150万元建起了优质水稻品种的育秧基地,采购了农机设备供粮农使用,他告诉我们,今年该村要将高标准农田扩增到1000亩,利用专业团队的新技术、新品种,扩大优质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wps_doc_6

村党总支书记周志强和粮农周孟交流水稻防虫技术

在乌龙渔场,岳麓山水产种业创新中心——乌龙渔场基地暨刘少军院士团队工作室揭牌,为浏阳水产种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在葛家镇,“辣椒院士”邹学校院士团队工作室与“辣椒大王”杨意红合作,围绕鸡肠子辣椒特色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研发……

科技赋能为浏阳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2年,浏阳建设高标准农田3.8万亩,粮食播种121万亩、年产量56万吨,蔬菜播种69.1万亩,出栏生猪132万头,油茶、花木、烤烟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获评省“数商兴农”示范县。

(二)预制菜产业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浏阳是著名的“蒸菜之乡”,优质食材丰盛,发展预制菜产业得天独厚。浏阳已将预制菜产业纳入10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中的绿色食品产业链之列。目前,浏阳市省级农业农科园拥有预制菜企业29家,去年实现产值超20亿元,湘菜预制菜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园区负责人表示,将立足预制菜企业集聚成群的优势,抢抓窗口期,规划筹建湖南首个湘菜预制菜产业园,全力培育百亿预制菜产业集群,为浏阳绿色食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新聪厨是湖南预制菜行业的头部企业,去年产值超3亿元,其中,梅菜扣肉、湘西外婆菜两个爆品实现销售双过亿元。该企业一共有6条预制菜生产线,600余名操作工人。开年以来,各地订单纷至沓来,目前公司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wps_doc_7

新聪厨高管张鹏飞介绍预制菜的经营情况

为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当地乡村振兴干部还促成了皇碑村和乌石村携手与湖南新聪厨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采取“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利用冬季闲置土地种植芥菜,由企业对芥菜进行统一收购,并在当地蔬菜加工基地进行加工。在源头对蔬菜进行初级加工,企业提供平台与技术,村民提供土地与劳动力,不仅有力解决了村民种植芥菜的后顾之忧,也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益。企业也可就近选择优质的预制菜原材料。

四、培养新农人的乡村人才振兴

2014年,在广东打工的90后大学生许海明选择返乡跟着父亲种田,当上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如今,这对种粮父子兵已发展成浏阳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形成了集育秧中心、农机播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水稻产业链。2022年,许海明流转了1008亩地自种,同时为周边3700亩地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一年算下来,收入有70余万元。

wps_doc_8

忙碌在种粮一线的许海明

“种粮除了有情怀、有头脑,还要能吃苦耐劳、能坚持。如今,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种田会越来越有奔头。”许海明说。

无独有偶,浏阳小伙刘飞而2019年辞去安稳的公务员工作,毅然回乡创业,继续书写家乡道源湖村40多年制作和经营粽子的历史。据了解,该村有120多户村民在外地走南闯北制作、经营粽子。2020年,该村牵头成立了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湘情原”品牌,将在外地制作、经营粽子的村民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建起了一条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的粽子产业链。经过几年的考察学习,刘飞而的创业计划终于落地了。

刘飞而说,“如果村民种上三四亩棕叶,按照一亩4000元的收益,一年就能增收上万元。”在刘飞而的计划中,种植仅仅是第一环,要实现对箬叶的分拣、烘干、储藏,加工车间和冷库也必不可少。

道源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介绍,村级合作社在公司占股20%,可以享受分红收益。基地从种植、管护,到今后的采摘、捆扎,还可以带动上百名劳动力就业。“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箬叶基地和粽子产业园,让更多村民留下来有事干、能致富。”周英国说。(三寿  曾雅雯)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