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两会国是厅|全国人大代表罗云峰:支持将“科大硅谷”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资源汇聚链接国家级平台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 罗云峰

一、案由

“科大硅谷”是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汇集的比较优势,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科大硅谷”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体制创新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市场和资本作用,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聚力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市场主体圆梦的新高地,创新机制灵活、改革系统集成的新特区,创新环境卓越、展示安徽形象的新窗口,创新要素引领、高端产业汇聚的新品牌,成为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到2025年,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到2035年,建成创新资源最密、创新活力最强、体制机制最活、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推动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二、案据

一是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合肥国家实验室实现全国首批首挂,主体工程竣工交付,管理体系、科研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科学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发展,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研究院、深空探测研究院、数据空间研究院等航母级创新平台。2022年11月,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将建设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电子处方流转及药品交易结算体系、数据交易体系等“五大体系”。近年来,合肥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城市。

二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几年,合肥市已有2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目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竞相涌现了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嫦娥钢、质子刀、托珠单抗等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2021年5月28日,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2亿度等离子体运行100秒和1.6亿度等离子体运行20秒的世界纪录。2022年8月12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了重大突破,产生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保持了近23年的世界纪录。潘建伟院士团队先后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推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合肥造”火星磁强计、高吸能材料保障“天问一号”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三是创新人才广泛汇聚。坚持以事业育人、机制留人、平台引人、环境养人,落实“人才新政8条”等人才政策,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构建人才“强磁场”。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吸引了以量子“GDP”(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哈佛八剑客”(刘青松等八位美国哈佛博士后)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在合肥潜心科学研究,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在肥服务院士138位。合肥连续三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位。

四是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发起组建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超导质子及核能应用标准联盟等国际组织。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两心同创”,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建设以及光子科学、脑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与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接合作。

五是打造卓越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全球创新资源链接网络。联合中国科大等科研院所全球校友资源,支持建设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和全球校友事务部,作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平台和窗口;招募“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建立“团队+基金+载体”细分单元运营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综合体。建立新型研发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研发机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攻关;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单位、高校院所及民营企业利用现有楼宇、可转化资产等,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载体等建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服务工作,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支持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建立拨转股、股转债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采购中给予支持,鼓励试点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以“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科大硅谷”内中小微企业使用;依托合肥市场景创新中心,提供打磨策划与对接赋能服务,支持政府、企事业单位开放应用场景,试点成立应用场景租赁平台,依法依规采购新产品、新技术等。鼓励科技创业。鼓励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提供创业体验公寓,给予高层次人才创业启动条件支持,鼓励大装置、大平台沿途下蛋,聚焦“卡脖子”技术实施重大产业攻关专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强全流程服务。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方式,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自主评价人才名额,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实现人才优惠“一键式”落地。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国资基金管理,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鼓励“投早投小”,实施股权投资奖励,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服务。打造高品质创新创业载体。统筹功能布局、平台建设、综合配套、城市更新和氛围营造,打造足够容量的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塑造极具影响力的“科大硅谷”品牌,打造精品化打造细分运营单元,规划建设超过1200万平方米。

三、意见和建议

鉴于“科大硅谷”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为一体,正加速构建市场化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的新模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且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建议将“科大硅谷”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资源汇聚链接的国家级平台。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更多国家战略在“科大硅谷”布局。恳请国家在重大创新平台、重大攻关任务、重大产业布局、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优先考虑在合肥“科大硅谷”布局实施。二是支持对外开放合作。恳请国家层面和有关部委助力推介“科大硅谷”品牌,打造高品质、高价值、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新特区,助力合肥以“科大硅谷”为纽带,深度融入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网络。三是支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恳请国家支持以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为平台,推动国内外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在“科大硅谷”应用转化,支持推进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孵化—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而构筑“科大硅谷”特色未来产业体系。四是支持构建科创金融生态。恳请国家层面加强指导,支持合肥以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推动科创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科技赋能金融、夯实科创金融基础、扎实推进金融风险防控,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形成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平衡、金融风险有效防范的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