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视察时,提出了“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要求。武夷山市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很多经验做法值得研究总结。
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全新阐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生改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建设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宜居宜业生态和美。
武夷山先行示范区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区,而要探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武夷山市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个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个方面互为基础、互相依托、互动协调。武夷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具体经验包括弘扬民本思想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最基础最普惠最公平的民生福祉,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升群众的收入水平。
大力弘扬民本思想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朱子故里·理学摇篮”,朱熹创立朱子理学,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民本思想是朱子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对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出了阐释和发扬,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等民本思想和“取信于民”“富民为本”的具体主张。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过程中,武夷山市深刻理解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保护自然生态和弘扬传统文化相统一,把民生改善内嵌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中,不断践行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武夷山人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并进而转化成自然保护的文化自觉和行动。
积极开拓创新,通过绿色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福祉的物质基础
首先,武夷山市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增长模式上加快全面绿色转型,为改善民生奠定产业基础。武夷山市从区域特点出发,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特别是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茶、文旅、康养产业,提升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武夷山市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补齐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同时,武夷山市创新科技特派员大力发展助农新产业,为民生改善奠定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结构优化、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蔬菜、特色苗木产业、笋竹林开发、中草药及关联产业、手工艺品等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村,加强农业特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小散茶企抱团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再次,武夷山市积极推进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广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生态银行”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探索山、水、茶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方法、路径模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大胆改革创新,探索武夷山林业碳汇、农业碳汇项目,为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基础的筹措发展资金的新道路,努力将武夷山市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作者:左停,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