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

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理论逻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工作部署。这是在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任务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深刻揭示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应急事业经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由各级政府负责、应急管理部门发挥综合管理作用、各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广泛协同参与的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充实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安全等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安全应急的科学技术基础不断夯实,我国应急事业已经站到了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部署越来越周密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推进应急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应急事业发展必须要以党的坚强领导为保障。党的领导是我们成功应对公共安全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梳理党领导应急事业走过的坚实步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应急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前进的方向。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现实逻辑。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式也非常复杂。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样化。站在应急管理新的时代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给应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挑战方面,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国家安全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公共安全领域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挑战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同时,中国超14亿的人口,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超大规模的现代化社会进程,形成了全球最多的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耦合风险更大,应急能力要求更高。

一是自然灾害引发的巨灾对应急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加强预案演练、力量部署、物资储备与投送等应急准备工作极其重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发展变化,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将不断考验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实战能力,在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上也将持续检验应急综合能力。

二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关键期与发展带来的风险之间的矛盾。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建设的集聚和科技创新的集聚,也带来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交通工程、建设污染等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城市现代化建设还可能造成对自然水系、山体、河道的破坏而导致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城市的产业聚集所带来的安全生产压力也随之增加,科技发展面临的无人驾驶事故、人工智能等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这种种由于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加需要应急管理更加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体系化。

三是应急管理能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存在差距。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真切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对安全感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但当前的应急管理能力还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于安全需求所期待的程度,也不能满足国家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要求。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应急的科学性、规范性、智慧化和系统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是现实的需要。

三、以应急管理事业的现代化夯实新安全格局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下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的特点,理清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战略要求,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下来谋划推动。

二是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管理新机制。深化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处理好“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坚持系统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行业部门专业优势,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处理好“防”和“救”的关系,以应急管理的“确定性”,应对灾害事故的“不确定性”,不断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三是要加快构筑自立自强的应急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应急领域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激活应急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健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可持续的稳定。避免应急管理业务流程中出现下级对上级“报喜不报忧”的状况,以防信息闭塞使事故和风险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有效的预防。

五是要强化应急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急管理理论水平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培育业务精、能力强、应用型、复合型的职业化人才队伍,依法建立各自的专业分工和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应急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

六是要推动应急管理核心价值体系的协同与普及,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层。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核心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加快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和创新中心,统筹开展综合试点工作,推进各地应急管理的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安全应急公众教育和科普,强化安全应急理念的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应急能力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智慧应急工作委员会专家  许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