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货币政策要在精准有力上下功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综合来看,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在精准有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与财政政策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货币政策为什么必须精准有力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需要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需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货币政策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在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的情况下,预计外部环境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牵制减少。2022年,为应对40年一遇的高通货膨胀,美欧国家快速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2022年全年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年初的0% ~0.25%提升至年底的4.25%~4.5%,达到15年高点。随着美欧国家加息,新兴经济体国家从减少资本外流等方面考虑,采取跟随加息策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结合支持稳住经济大盘的需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不可否认的是,外围货币政策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牵制。如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后,中美国债利率倒挂,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对我国形成资本外流压力。

随着美欧国家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显现。从经济增长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下调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市场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不仅是下降而且是部分国家要陷入衰退。面对经济增长预期变化,在控制通货膨胀目标部分实现后,市场预计美联储在2023年加息频次降低、加息速度下降,并有可能在下半年进入降息周期。国际上货币政策从快速紧缩转向稳定甚至是宽松,将从外围减少对我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牵制。

推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总体思路

保持正确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货币政策需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性工具,通过市场化方式调节货币和利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力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妥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政策定力,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们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我国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也就是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看,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我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处于较低水平,和之前的贷款基准利率相比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珍惜政策空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不仅要关注短期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平滑经济增长,还要关注长期趋势,通过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就有过成功的实践,从2016年下半年我国就开始主动去杠杆,杠杆率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为此后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留下了空间。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也更多,需要充分考虑短期形势需要和长期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做到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重要举措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近年来,我国通过货币政策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接下来需要继续保持。从政策工具看,要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就存款准备金率而言,2022年人民银行实施2次降准,累计下调0.5个百分点,为银行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对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不到8%,虽然不是历史最低但下调空间有限,需要珍惜政策空间根据实际需要审慎降准,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需求,推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去杠杆的关键之招是控制好货币供应量,因此需要保持总量足够的同时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综合运用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人民银行近年来探索推出多项结构性政策工具且体系逐步完备,对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撬动作用、实施精准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外,还创设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截至2022年9月底,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合计发放超900亿元。考虑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我国杠杆率水平总体较高,在货币政策调控上仍要精准调控,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利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必要时,也可以研究推出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有进有退更好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2022年,人民银行通过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存款利率跟随市场利率变化,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推动LPR下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后续需要继续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尤其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推动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呈贬值态势。目前来看,美联储在2023年继续加息的频次和幅度都将降低,市场预期2023年下半年可能降息。尽管如此,考虑到汇率是不同货币的相对比价、各个国家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美联储减少加息并不意味着美元一定走弱。同时,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大,对我国的出口需求减少,对出口贸易在稳定人民币汇率方面的作用不宜高估。因此,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牢固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以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释放压力。面对房地产领域风险逐步显现,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思路,围绕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要求,从供求两方面发力,推动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引导降低5年期LPR。做好政策引导,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关注不同领域风险,通过多种方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与财政政策等做好协调配合。巩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需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2年,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方面有明显成效。前三季度人民银行提前完成上缴财政的结存利润1.13万亿元,在财政部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后,人民银行及时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买入7500亿元特别国债,这些都有效支持了财政政策积极发力。还有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联合水利部推进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效实现了政策协同发力。从我国改革领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以及为应对疫情各项政策都积极发力,政策空间不同程度的收窄等方面看,实现稳增长更需要政策协调配合。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