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1664244130323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陈荣卓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在实施这一战略进程中要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标志着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点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

要素盘活,加强乡村资源市场化创新配置

要创新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资源和政策活力。要推行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做好“三农”工作要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契机,在财政税收、金融贷款、保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要创新乡村中的金融和社会资本要素。依据农业产业特征和资产禀赋,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与资本下乡激励政策,推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

振兴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引领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获得经济、生态、文化等效益最大化。首先,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农业。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力量,积极促进“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综合性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系统化转变。其次,依托资源优势延伸现代产业链。依托区位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观光业、展览业、采摘业等互联互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此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此外,建立“一盘棋”利益联结机制。从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打造融合载体等方面着手,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结对方式,力争形成协作共进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精准服务,构建城乡一体多层级治理网络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治理结构优化,是城乡社会福利的再调节。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塑造了新型社会形态,与之相应的社会治理事务也具有典型的城乡互动特征。为有效回应这一治理要求,首先要以城乡互动为载体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把城乡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以补短板、增优势、共推进为原则,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真正使最基层农户享受到服务程度均等化和服务内容均衡化的政策红利。其次要打造一体多元的城乡治理主体体系,推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治,将各个共建主体的治理资源有效协同和融合,构建紧密联系、精准服务、价值共享的治理网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