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教材

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建设好人民满意教材,满足人民群众对精品教材的需要,不言而喻,跃然纸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党中央的重大关切,体现了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好人民满意教材,已然成为教材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材呢?就实际情况而言,人民满意的内涵应当是极其丰富的,其具体要求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并有着明确指向的。就当前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基本方面。

坚持立德树人,能培养有用之才

建设什么样的教材,怎么建设教材,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实现的办法和路径也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教材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根本任务,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者和掘墓人。这是建设人民满意教材的根本价值取向。

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这是亿万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也是亿万人民群众“望子成龙、望子成龙”的赤子心愿。教材建设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营养健康的“精神食粮”,发挥教材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坚持质量第一,能传授真才实学

人民满意的教材必定是高质量的教材。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也是人民满意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教材作为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材领域已具体体现体现为人民群众对精品教材的需要期盼,对教材质量的严格要求,对粗制滥造教材的深恶痛绝。

高质量教材就是要把铸魂育人、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作为教材评价根本标准,言之有物、有“含金量”、有真才实学,做到内容精准、形式精美、品质精益求精。有真才实学的高质量教材,必定是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授中国原创性、自主性知识体系的教材。要建设这样的高质量教材,必须“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一要有专业的教材编写队伍。好的教材一定编写出来的。要健全制度安排,提高编写人员资质门槛,让教材编写成为一门独立而光荣的职业,加强激励保障,让一流专家编出一流教材,培养一批专职的而不是兼职“走穴”的、全职的而不是临时客窜的专业化队伍,切实解决教材编写队伍鱼龙混杂、挂名主编等问题。二要有专业的教材审核队伍。没有严格的审核把关,教材质量就很难有保障。从实际工作来看,真正高质量的教材都是在严格审核把关的倒逼下反复修改、打磨提升的。因此,审核工作极其重要。同时,审核工作的政治性、专业性、实践性又非常强,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学术精湛的高素质队伍,有明确具体的审核标准体系、正确的方式方法和真正的把关淘汰机制。三要有专业的出版编辑队伍。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不仅在内容上要严格把关,在编辑体例、呈现方式上也要精心设计,这对出版编辑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字体、字号大小、段落格式、文图配置、呈现方式,做到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利教利学、易教易学,同时又美观大方、学生爱看。四要有专业的教材研究队伍。把握规律,是教材建设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前提基础。但是对规律的把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需要长期专心投入,甘坐“冷板凳”,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全职的研究队伍心无旁骛地投入教材研究之中,特别是投入到教材建设重大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之中 。

坚持公益原则,能增进民生福祉

教材事关人才培养和国家未来,是极其重要的公共产品,关系着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教育活动重要依据的教材,其公共性亦毋庸置疑,坚持公益原则更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坚持教材建设的国家投入制度,继续完善中小学教材免费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用上教材,享有公平学习的权利,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各种力量,包括市场力量参与教材建设应当鼓励并受到法律保护,但必须把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和避免通过教材来“发财”。坚持非营利性原则,由教材产生的相关收益要反哺到教材建设当中,不能用来营利,更不能挪作他用,着力构建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的“内循环”机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材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和学生负担,破坏教材生态。这是人民满意的红线。踩了这条红线,人民肯定是不会满意的。

教材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不仅是教材事业的推动者,也是教材事业的评判者。坚持教材建设由人民群众评判,以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教材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教材编写、审核和评价的体制机制,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喜爱认同的教材,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让人民满意。这是每一个教材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者:潘信林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