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从“运河文化”到“运河思政”

——运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

运河之水,润泽世人心灵;运河文化,孕育两岸文明。大运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品质,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相通契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运河思政”教育来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让学生真切感到实践的伟大力量,从而通过内化行动力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同时加快建设“运河思政”的推进协同机制,推进运河文化走进校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探索古今融合,丰富思政内容

古时,大运河就像是一个“平衡木”,以粮食航运平衡着资源不均的华夏大地;现今,大运河成为“金名片”,以千年文脉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故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大运河文化中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运河遗址、每一个运河传说,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着中华民族 开拓进取、统筹协调、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重视大运河文化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形成“交相辉映”的学校运河文化教育谱系。大运河纵贯千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虚实”结合。流淌的运河、流动的文化,如今早已成为我们城市发展史中的独特风景。现代文明下,大运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高职生中广泛开展“运河思政”,不但是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现运河之美,增进文化认同

“运河思政”要设计展现“运”美的时尚包装。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运河思政”通过传递运河之人文美、生态美和发展美,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感悟。一是运河之人文美。大运河是江苏的美丽中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运河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在不断被唤醒,参与运河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二是运河之生态美。古代的大运河因“运”而生,当代大运河则被赋予更多时代意蕴。如今的大运河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三是运河之发展美。随着海运、空运、陆运、铁运等运输形式的快速发展,如何重获发展空间,是运河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这是一项包含文化、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系统谋划,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工程,使运河世世代代造福人民。

讲好运河故事,数字赋能未来

悠悠运河水,流淌着千年的“诗与远方”。在世界运河的繁星中,中国大运河是最璀璨夺目的一颗。沟通南北、贯穿古今,记录下千年繁华的“漕运古道”,至今仍是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作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大运河“超级IP”的千年文化势能,为沿岸汇聚起巨大的文化空间、发展空间。通过探索“研学大运河”云平台,集合运河课程、研学地图、线路共建、成长打卡、研学报告等板块,为学校提供课程、课堂、教材、师资、基地和组织评估等一揽子方案,为老师提供教学培训、业务交流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载体,为学生提供自助式、探索式和沉浸式学习,共同探索传承运河千年水脉精神财富的新思路、新路径、新形式,积极推进大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和“大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讲好运河文化故事,办好运河思政教育,让大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悠悠水韵插上数字翅膀,呈现数字应用的“云端”场景。

传承运河精神,构建运河思政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将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自信有着重要作用。依托大运河文化遗存,思政课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大运河的交流、融通、承载、传播等功能的剖析,让学生理解大运河对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凝聚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继而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面发掘大运河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体系、融入思政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入手,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既能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张龙)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