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树立“三个人才观”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摘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才观”,“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的“铸才观”,“提高质量、做大增量、激活存量”的人才培养观等思想,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建设的理论内涵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才资源 人才培养 习近平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才观”,形成“是人才就有舞台”的鲜明导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国际战略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加速演变,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趋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第一,更新理念。一是树立科技攻关是构筑科技发展战略框架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规划,在量子信息、高铁、大飞机、深潜探测、超级计算、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短、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准方向、集中力量,构筑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二是树立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人才汇集起来,用好、爱护好,发挥他们的优势,爱才惜才,形成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格局。三是树立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的理念。人才水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随着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核心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又突出表现为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核心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通过举办教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地方职业技能竞赛,激发人人崇尚成长、人人向往成长、人人竞相成长的内在潜力。

第二,放大格局。一是有识才的慧眼。识才是用才的前提。组织部门要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识别出来、组合起来、团结起来、使用起来。识才,就是要立体、动态、全面、客观地考察识别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生态链条。二是有爱才的诚意。以成才为美,为人才成长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机会;以心悦为要,除了物质待遇,也要在精神上、生活上关心;以留才为责,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关键岗位、急需紧缺的人才,从大局出发,做好保留工作。提高责任意识,优化人才管理,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有容才的雅量。既敢于让其放手去干,又能容忍错误、接纳失败;上下级之间、正副职之间、平级之间,多栽树,多帮扶,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四是有举才的担当。摒弃单位之争、门户之见,以一颗“公心”评价、引荐人才;愿为伯乐,甘当绿叶,敢于担当,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举荐有用之才。五是有聚才的良方。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建立健全人才组织领导机制、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人才科技创新评选机制、人才成果考评机制。其次,实行更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最后,做到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第三,匡正导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和使用人才是各级党委(党组)、组织部门、用人单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用人单位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人才搭建开放式平台,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其一,树立“是人才就有舞台”的导向。人才活力取决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大力实施科技英才、技术能手推进计划。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舞台,重点实验室和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国际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评奖为契机,对入选者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批行业拔尖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其二,树立“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很多人才虽有高学识,但思想不积极,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时刻不敢站出来、顶上去,需要激励而为。要坚持科学考评、公正选拔、知人善用,强化不进则退、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观念,对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碌碌无为的人,要坚决采取措施,形成鲜明工作导向、用人导向。其三,树立“竞争成才”的导向。人才是一种智力资源,是受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影响的。应树立“竞争成才”的意识,在教育引导、培养职业价值观的同时,还要营造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环境。

树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的“铸才观”,引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行为风尚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我们培养学习型干部、善治型人才,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提高人才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一些干部:“有的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这充分揭示了学习在治党治国之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要重视抓学促学。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党委工程、基础工程,各级党委要从认识、规划、措施、资源、保障等方面做足准备,确保学习有组织、有平台、有评价、有督导。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议学同议教议研一起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利用学习强国、学习研讨会、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专家讲座等载体,送学培训、岗位自训,搭建特色学习平台。二是选树学习标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采取评比竞赛,选树本领域或本系统佼佼者为“学习成才标兵”,充分发挥这些潜在的“教师”、鲶鱼效应,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三是开展岗位练兵。组织学术交流、强化科研攻关、参加专业竞赛、开展教育熏陶、立足骨干帮带、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投入人才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出台利好政策、畅通发展出口、提高福利待遇、建立相关机制、营造环境氛围、做好岗前集中培训等方式促进人才成长。四是建立评价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立足实际,对标对表,查找工作短板,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探索形成“效能为本”的学习评价体系,用刚性措施来推动,用科学评价来倒逼,用实践转化来检验。

第二,把敬智尚学提高为思想自觉。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着人才的核心力量,要有知识恐慌与能力不足的紧迫感与探索新知的需求。在创新路上不断升华自我,提高认知力。身处科技日新的时代,必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集体自觉。一要克服轻视新知的认识倾向。精神上的日益充裕造就了人类文明与科学的发展。创新竞争学科交叉专业分工更加精细,知识呈指数型增长,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因循守旧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唯有尊重、接纳新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取得新时代人才的资格证。二要克服学习无用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学习无用论在一些人身上还有市场,他们片面认为“学来的都是过时的、不切实际的,唯有经历的才是合理的、可信的”,这就会陷入经验主义泥潭,思维层次、工作质量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应严肃批判和纠正经验主义错误,回归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和作风。三要克服把人才建设当成“软指标”的认识。高校科技工作者应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增强不学则退的紧迫感,不断提高实际本领。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跨越转型、求变图强,敢于创新、大胆开拓,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有些高校把人才建设当作“业务工作”“面子工程”,有的片面认为人才工作不易评价、不影响政绩,这都是不务实的。要对标对表,找准差距与错误认识,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树立“提高质量、做大增量、激活存量”的人才培养观,坚持“科学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系列显著优势,其中一个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这些论述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也为高校改善人才的质量结构提出了根本遵循。

树立柔性引智理念。其一,在招引总量、质量上求突破。要深入挖掘人才资源,坚持“区分层次,简化程序”的方式择优引才。聚焦国内外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发掘专家学者人脉资源,实现“以智引智”“以才聚才”。通过“靶向”引才,提高针对性,紧盯产业紧缺人才。启动招才引智“搭载体、聚英才”行动计划,成立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精准对接企业、项目人才需求,引导企业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战略合作,打造更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载体,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上实现新突破。

其二,在招引政策、服务上求实效。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形式吸引优秀人才。解决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非合理性严重流失等问题。制定《招才引智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激发引才用才主体活力,加快人才集聚发展。加大投入,引导企业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服务和人才发展环境。同步实施“资金+服务”,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实施人才的跨区域协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其三,在招引理念、实践上求创新。以乡情为纽带,引导乡贤乡友回乡,落实引才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同步推进,运用好优秀人才信息库,打好引才聚才乡情牌,依托各类协会、社会团体,搭建在外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多层次招才引智活动。

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为先。育人的根本是立德。青年师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德为本,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是坚持激活存量、内部挖潜。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开发,特别是人才培养、使用、吸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立足校内、创造条件、挖掘潜力,推进教师人才“五个能力”(学历、教学实践能力、科研服务社会效率、国际化水平、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三是坚持“人尽其才、各尽其用”。一方面发挥人才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优势,提拔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年轻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干部选拔培养的正向激励作用和干部保护效能,树立敢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意识。另一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的优势,加强对人才的信念教育,保障人才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人民可靠的美好生活建设者。

(作者分别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研究”(项目编号:HB22MK023)、河北省2021年新文科研究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1GJXWK035)阶段性成果】

责编/邓楚韵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人才资源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