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关乎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关乎着一代年轻人的成长。202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一千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去企业、去基层。宁可二战、三战考研,扎堆考公,也不愿意去工程企业。这个现象虽然是近几年出现的,但比例上升很快,在学生中影响也很大。

二是疫情影响阻断线下招聘,学生主流就业模式遭遇空前挑战。据长沙理工大学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年均超过65%的毕业生就业途径为学校举办的线下双选会和招聘会。2020年疫情以来,企业难以开展线下渠道进行招聘,学校暂停毕业生线下招聘,线下招聘渠道受阻,对于等待春招机会的毕业生来说,求职之路更是充满挑战。

三是目前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高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工程单位、制造业、新能源行业,教育行业等传统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使文科类、经管类、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这三类专业的女生占比78.5%,女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长沙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就业五十强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大学生就业典型案例100例入选高校,其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于湖南省高校前列。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学校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化解就业难的问题。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每年都是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重点,就业指导老师、场地和经费的配备,都按政策落实到位。每年的大型招聘会,校党委书记、校长都会到场指导。各学院也全力为毕业生应聘提供服务。凡是到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从进入招聘大厅开始,校方就已经为其安排服务人员,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另外,招生就业处每年还拨出专款,对特困学生进行就业援助,主要用于他们在校外应聘中产生的差旅等费用。学校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

不断巩固、拓展与市场主体的联系。市场主体对社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吸纳就业。长沙理工大学长期服务于电力、交通、水利等国家基础行业,有着稳固的长期合作的市场主体,学校一直坚持为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科技和社会服务,强化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学校也关注到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很难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因此,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每年组织召开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活动,大力拓展新的市场主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发展战略,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组织有关学院赴长三角、珠三角、部分省会城市等就业需求旺地区进行调研走访,进一步开拓省外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组织有关学院赴省内产业园区和重点用人单位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并对园区内重点用人单位进行授牌。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思想,学校成立了“就业咨询与指导教育研究室”,把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方位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分模块、分类进行指导,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全面收集毕业生在校日常学习、竞赛、实习实践等信息,进行数据统计与建模分析,构建毕业生完整活动数据链,精准描绘基于人格、能力、职业规划等维度的“大学生画像”,并结合学生就业状况,开展指导咨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大学生就业精准服务体系。2020年,组织了全国第一场线上招聘会。继而总结经验,开展精准的云宣讲,及时精准推送企业和学生信息,提高招聘的成功率。学校打造并提供远程面试间22间。3月13日以来,共举办75场线上直播宣讲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参与学生20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近300人。加强对大数据采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电子签到、简历完成度数据、线上简历投递、录用通知数据比对等就业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分析学生求职意愿和行为数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辅导。

积极组织各种就业活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如今年3月份组织“双向奔赴、一起向未来”活动,毕业生在学校官方直播间向在线的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自我展示,招聘企业为合适学生举牌,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招聘模式,相较于个人海投更加高效、精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首批直播已有近200人报名。在活动中,企业挑学生、学生选企业,双向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支持引导灵活就业。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切实维护学校毕业生劳动保障权益。

正是由于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不断创新与改革,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学校始终保持了高质量的就业水平。截至2022年5月份,学生签约率已经达到70%以上,在省内遥遥领先。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大学生就业则是重中之重。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推出新的举措。为此,确实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是要努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吸纳就业。目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很难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必须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就业的路子,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来拓展就业岗位,通过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来带动就业。所以,各级政府应该从这一角度,通过政策与经费支持市场主体纾解困难,增强活力以支撑就业。

二是要实实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风气,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待遇。这样,大学生才会愿意去企业、下基层。

三是要更加重视信息化进程中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要努力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现金奖励等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方式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持续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增强科研助理岗位吸引力。

(作者:成松柳,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社科联执行副主席)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