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四川广元:坚持党建引领 “微”治理 推进群众就业创业走深走实

四川省广元市针对“200人以下集中安置点小、散、多,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全程把关,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作用,落实落细四项“微”措施,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防止返贫,切实推进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取得实效。

强化组织引领,抓细“微”管理。充分发挥集中安置点及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实现就业信息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统筹分片全员摸排。建立县区分片包抓机制,采取“包县领导+党支部+网格员”方式,通过逐户采集、数据比对、集中入库,建立起10.9万搬迁人口、6.4万搬迁劳动力、515个集中安置点基础信息台账,纳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人员实名制信息管理模块”。跟踪监测动态管理。建立就业质量监测网格员制度和快速发现响应援助机制,每个集中安置点落实1名网格员,按季对3.38万户搬迁家庭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一旦有未就业而红色预警的,立即启动就业帮扶动态“清零”机制,在5个工作日内推荐就业。截至目前,实现就业户数占有就业意愿总户数的100%。设岗定责精准服务。实施“1311”打包服务,组织党员服务队,根据搬迁群众意愿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筛选3个适合的岗位信息、1次上门劳务服务、1次免费职业培训,常态化“点对点”开展信息对接服务。2021年以来,在集中搬迁安置点召开专场招聘会37场次,提供岗位13200余个。

强化党员带头,做实“微”培训。推动党性观念强、服务群众意识强、带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示范引领带动,解决搬迁群众学不会、用不好等后顾之忧。带头领办产业技术培训。全面落实返乡下乡创业 22 条政策,针对从事产业发展的搬迁群众,重点围绕搬迁户办小产业、村建产业园、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和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通过“定向培训”“送训下乡”等形式,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优势资源+创业能力”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带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采取“长班与短班”“本地班与外地班”“专班与普班”等职业示范培训模式,开展家政、建筑等品牌培训和挖掘机、水电工等急需紧俏工种培训,实现市场有需求、部门有订单、搬迁劳动者有技能。大力开展农村“五匠”等乡土人才培训,将有意愿学习木匠、石匠、篾匠、砖瓦匠、果树嫁接等手艺的,采取新老艺人结对,开展传帮带、师带徒等培训。带头抓好就地创业培训。探索创新量化入股、委托经营、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盘活“三产”(搬迁群众土地、林地等生产性资产,住房、圈舍等财产性资产,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集体性资产),扶持706名搬迁群众创业,带动就业2886人,实现人均增收4900元。

强化多措并举,促进“微”就业。坚持一户一策定向发力,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发展增收致富微产业。大力扶持一批户办小产业、发展一批村建产业园、培育一批联户新主体,重点发展特色小水果等产业,全市搬迁户发展户办产业园、家庭农场2.3万户,安置点所在村全覆盖新建或提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2472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70%以上的易地搬迁群众依托产业实现就业增收。拓展劳务输出微岗位。健全省际劳务信息共享机制,依托东西部协作、驻外农民工工作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加强与浙江、广东、重庆和成都等重点地区的劳务协作,建立“就业需求、岗位供给”两张清单,大力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全市搬迁劳动力累计省外转移就业2.29万人次、省内转移就业2.4万人次。实行公岗兜底微保障。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制定出台《广元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加大人社、自然资源、交通、林业等公益类岗位资源整合,在保持原有岗位稳定的情况下,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参与环卫保洁、安保、水利巡管、道路维护等公共服务,拓宽兜底安置渠道。全市新增公益性岗位289个,累计新增和调整公岗安置1417人。

强化激励奖补,兑现“微”政策。用好用活各类帮扶政策,发挥集成效应,增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兑现交通补贴政策。发挥人力资源公司、劳务经纪人等有组织输出作用,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就业,为844名外出务工搬迁群众发放交通补贴41.8万元。兑现以工代训政策。把以工代训作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组建“政策服务团”,主动深入企业进行政策宣传指导,为17家企业101人发放以工代训培训补贴资金10.1万元。兑现奖补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农业专合社、种养大户、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大力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为54家企业(就业帮扶载体)落实各类吸纳就业奖补资金79.1万元。全面落实贫困劳动者创业扶持政策,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兑现创业补贴498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6万元。(广元市委组织部 胡杰)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