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国是论衡 > 正文

从苏共兴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摘要】同为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党,中苏两党的历史命运迥然不同。苏联共产党盛极而衰,并导致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则不仅经受住一次次重大历史考验,而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积累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胸怀天下等历史经验,通过卓有成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观  党史观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4.011

王晓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史。主要著作有《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1861-1917)》、《俄罗斯远东的“犹太民族家园”》(论文)、《俄罗斯独立三十年:人口危机如影随形》(论文)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内外学界政界盛赞中共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并从不同层面探寻中共不断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2021年也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第30年。苏共曾经执政70余年,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掌握着庞大的国家机器,但这么一个大党,顷刻间土崩瓦解并导致苏联解体,酿成“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1]。然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建党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已经拥有9500余万名党员、领导14亿多中国人民的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的崛起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本文从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兴衰对比的视角,探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认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共的影响

 

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布尔什维克[2]创建于帝俄末期,是革命导师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亲手缔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统治俄国长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随之崩溃。此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对外仍坚持参加世界大战,对内坚持镇压民众反抗,俄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列宁审时度势,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和平、地、面包”的斗争及时引向了社会主义革命。由于顺应民意,布尔什维克队伍和力量迅速壮大,至同年8月,党员总数已超过20万人。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俄共(布)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大饥馑、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等重重磨难,经受住了一次次生死考验。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宣告成立,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斯大林执政后,苏联于1925年着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先后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创造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奇迹,并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以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基本形成。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悍然入侵苏联,联共(布)迅即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英勇抵抗。到1945年5月9日,经过旷日持久的殊死战,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作为主要战胜国,与美英两大资本主义国家一起成为战后国际格局的主宰者。

二战结束后,在联共(布)领导下,苏联不仅迅速实现了战后重建,而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1946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试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等等。与此同时,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世界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汇聚成历史潮流,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加速瓦解。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东欧八个国家先后建立人民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越南、朝鲜、蒙古、老挝和古巴等亚洲和美洲国家也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根本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苏共也成为当时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执政党之一。

布尔什维克党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回溯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史,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均得益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和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一条红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4]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将迈向社会主义,这是继十月革命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战线上。1949年7月,刘少奇同志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同斯大林商谈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并获得支持。同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带动了欧亚10个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同中国建交,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最初局面。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应邀对苏联的国事访问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重大的外交活动,其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近代以来中国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开启了此后近10年中苏两国“亲如兄弟”的友好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消灭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

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积累了工业、农业、文化及其他领域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不足30年的时间内,新中国基本建立起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成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实现了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不同的历史命运:苏共盛极而衰,中共百年风华正茂

 

20世纪50年代后,战争背景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仍长期发挥主导作用。在苏共领导下,苏联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运行,将人类的宇宙航行变成现实。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航天科技、热核武器研制等领域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苏联在大型油气田开发、油气管道铺设、贝阿铁路干线建设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民生领域,苏联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普遍享有免费的教育、医疗、疗养等福利待遇,住房虽然较为拥挤,但也可以免费使用。同时,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不仅主导着社会主义阵营,包括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等,而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然而,在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背后,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却一步步地走向衰弱。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的种种弊端,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其改革自相矛盾且缺乏连续性。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随着重新评价斯大林浪潮的蔓延,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对苏联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质疑,以及要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等持不同政见者的现象和运动。同时,这份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波折。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误的调整及“新经济体制”的实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前期,相继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试图通过改革解决历史遗留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但均未成功。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苏联大力倡导以“民主化”和“公开性”为标志的“新思维”,“火车已经驶离”苏联社会主义车站[5],最终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对苏联历史的批判和重新评价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成为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所谓“改革者”在揭露斯大林主义、对阻碍机制加以研究后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万恶之源”。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取消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关于“苏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表述。另外,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致使各种社会、政治、民族、宗教思想流派和利益关系发生激烈冲突。民众和党员对社会状况的不满最终形成了对政权体制的强烈不满。退党人数不断增加,基层党组织数量日益减少,苏共执政能力明显弱化。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苏联法律的优先权。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紧随其后,依次发表独立宣言,从而造成“主权大阅兵”的局面。同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重申苏共“坚决放弃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这意味着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多元化成为党的指导方针。1991年,当震惊世界的“8·19”事件发生以后,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首的反共势力掀起“非党化”浪潮。同年8月24日,叶利钦宣布暂停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被迫发表声明,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就这样,苏共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宣告终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991年12月25日,社会主义苏联这个泱泱大国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而酿成20世纪俄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崩溃和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与盛极而衰的苏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当苏联东欧国家多米诺骨牌式地纷纷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之时,中国共产党成功抵御了西方的和平演变且巍然屹立,扛起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经受住了重大历史考验,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新中国诞生后,我们党在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坎坷,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等,尤其是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我们党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日益繁荣昌盛。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成为引领人类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不胜枚举,这里再以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为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应对乏力,人口和经济损失惨重。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此外,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作了高度概括。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使近代一百多年饱受奴役和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辟出成功道路,使新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总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历史经验: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7]。苏联的问题,就是出在苏联共产党内部。特别是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推行“新思维”,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蔓延扩散,加速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8]

从与苏共兴衰对比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共百年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指引,正是在两者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卓有成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善于学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极为重视历史,史学造诣深厚,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判断富有远见卓识。1940年春,历史学家范文澜抵达延安后,毛泽东同志直接向他交待了一项任务,要求其在短时间内编出一本篇幅约为十来万字的中国通史。1941年~1942年,《中国通史简编》出版后,毛泽东同志满意地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史、治史、用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涵盖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世界史等诸多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等重要论断。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反观苏共,在党史的学习和总结方面,1903年布尔什维克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但直到1938年,即布尔什维克诞生后经过了35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了20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才得以出版。列宁、斯大林之后,苏共为什么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屡屡失败?原因之一是苏共领导人对党史学习研究不够重视,更谈不上深刻总结俄共和苏共的历史经验。相比而言,中国共产党早在全国执政前就十分重视学习研究党史。例如,1941年9月~10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党的高级干部开始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求从政治路线上分清是非,达到基本一致的认识,为全党普遍整风做了准备。[9]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课题,我们党学习苏联经验。但是,经过实践,党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同志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此后,党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党的历史上的几次教训,坚持自我革命,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改革开放就是在充分汲取苏共历史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学习和研究党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还强调,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即“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他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0]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党全国掀起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热潮。值得强调的是,在百年党史中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先后作出三个历史决议。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统一全党思想、维护全党团结,为党继续前进提供了重要保证。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即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二,善于坚持发展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正确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苏共和中共两大执政党在对人民的地位作用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淮海战役是靠老百姓推着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譬如,自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农民上交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不仅如此,中央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民种田可获得多项补贴,这在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令世界瞩目的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比之下,苏共长期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经历了全盘农业集体化、肃反扩大化,苏共没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农业问题成为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大积重难返的问题。集体农庄劳动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可是报酬很低。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大部分城市和工人新村恢复实行二战期间的凭票供应食品制度。1962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将肉类和食用油价格提高25%~30%,从而引发新切尔卡斯克大规模罢工请愿活动。实际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社会骚乱时有发生,新切尔卡斯克事件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后来,由于粮食歉收,苏联甚至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进口粮食,仅1963年就为此花费了372.2吨黄金,约占国家黄金储备量的三分之一[12],成为国际谷物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另外,苏共长期脱离群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党内官僚主义严重,享乐之风盛行。戈尔巴乔夫当政后,苏共成为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

对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实际上关系到全党和全体人民,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学者尼·尼·博尔霍维季诺夫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史学危机形象地描述为:“历史的‘大教堂’失去了‘穹顶’(也就是最高的共产主义范式),其基石出现了巨大的裂缝,整个建筑即将倒塌。”[13]实际上,俄罗斯的史学危机并非一日之寒,早在苏联时期其史学界即长期存在非黑即白的历史观,存在将史学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等一些消极特点。作为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二十大的一代”,戈尔巴乔夫承继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带着苏共二十二大关于“非斯大林化”的思想烙印,大搞“民主化”与“公开性”,彻底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倡导改革与新思维,主张填补历史空白点,对苏共党史和苏联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当时,各种反动刊物纷纷出炉,其中将十月革命称为“暴力和罪恶”,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称为“极权主义”,将苏共称为历史“罪人”。反动刊物企图从根本上颠覆人民对历史的记忆,磨灭苏共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结果引发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给敌对势力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可乘之机。[14]

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执政时期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历史的做法截然不同,我们党对毛泽东同志及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历史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事实有力证明,我们党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作出正确评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15]“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6]

第三,善于探索把握运用历史规律。历史发展有其规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努力探索和把握运用历史规律,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阶段有清醒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方能始终掌握历史主动,运筹帷幄,沿着正确方向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苏共领导人对自身的历史方位缺乏准确的判断,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后果。例如,在整个执政的历史时期,苏共几乎一以贯之地实行以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赶超战略”,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影响着经济均衡发展。苏联未赶上世界科技革命潮流,计算机技术落后西方10年以上。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过高,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其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这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消极因素。改革势在必行,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道路,苏联解体则可以避免。又如,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通过的新党纲中有一句口号,即“当今一代苏联人将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根据该纲领,到1980年,“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当时,苏联出现了一幅著名的宣传画,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将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类似的宣传活动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梦幻般的憧憬,但社会口号脱离现实生活。15年间,在全民参与的“政治教育体系”中,整整一代苏联人在中小学、大中专院校被灌输这种观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宣传口号很快便失去了生命力。1977年通过的最后一部苏联宪法又宣称,“人类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全面历史转折”,“在苏联将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种口号的反复宣传及其与实际越来越大的差距中,人民对苏共和国家社会发展从充满期望到逐渐失望。

在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于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但也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过分夸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与危机,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外部封锁的条件下走向自我封闭;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以“老子党”自居,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加于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犯了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的错误。1956年波匈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即是苏联干预东欧国家内政的案例。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针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苏共领导层却对此掉以轻心。苏共要求中共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并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等无理要求,之后又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和设备,使新中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导致中苏两党决裂、两国断交。苏共这一系列做法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同时,赫鲁晓夫搞冒险主义,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酿成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搞霸权主义,对阿富汗采取了长达10年的军事行动,大大损害了本国的形象和社会主义的声誉。

与苏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探索和把握历史规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在社会主义日益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得以实现的。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1955年,周恩来同志率代表团赴印尼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新中国外交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虽然中苏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但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顶住苏联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党的尊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基于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同志重新提出“中间地带”问题,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均反对美国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争取“中间地带”,成为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打开与西方发达国家外交局面的重大成果。始于1965年的援越抗美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威胁、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20世纪70年代初,为应对苏联对我国安全所构成的直接威胁,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逐步改善。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4年,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了直接影响。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豪迈气概,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在经济、社会、外交等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在不同体制的相互竞争中,他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有利于维护全球平衡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国际大手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基于古今中外优秀成果、面向全球及人类未来的宏伟愿景和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博大胸怀。中国成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贡献者,对人类和平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共在应对饥饿、贫困、疾病、全球变暖和战争等国际挑战所需的全球努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人类光明未来的重要主导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梦”,开启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对外工作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性组织的有关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多份联合国不同层级的决议,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正确方向。

 

结语

 

纵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成功到多国发展、从低谷到复兴的500多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百年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考出一个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文献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善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善于探索把握运用历史规律的辉煌篇章,是具有深远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比苏共和中共,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17]而我们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勇于创造和成就历史伟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我们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未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普京文集(2002-2008)》,张树华、李俊升、许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0页。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拥护列宁的“多数派”和反对列宁的“少数派”,按俄语音译分别称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1918年,在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简称俄共(布)。1925年,在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俄国共产党(布)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在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联共(布)更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4]《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7页。

[5][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第436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8][15][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5~6、4页。

[9]参见《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00~101页。

[10][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6、91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12][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刘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13]Актуаль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и истории. Материалы «круглого стола» (12 января 1994 г.)∥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1994. № 6. С.49.

[14]参见《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190~191页。

责 编/桂 琰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 over the Past Century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Wang Xiaoju

Abstract: Despite being the ruling party of the largest socialist country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SCP) have had very different historical destinies. The fall of the SCP from the pinnacle of power led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a major setback to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In contrast, the CPC has not only withstood major historical tests again and again, but created one great miracle after another. It is showing even stronger vigor and vitality at its 100th anniversary. The CPC h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learning and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applie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correct view of party history, and accumulated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upholding the people's supremacy, independen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n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Through fruitful practic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China has explored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a clear banner lead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 Soviet Communist Part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orld socialism, view of party history

[责任编辑: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