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我的思政课】师生“双向奔赴”,打造“内容为王”的思政课堂

思政实践

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升其亲和力与吸引力,不仅是教师们努力的目标,还是学生们热切的盼望。新时代各地各高校在如何理解“大思政课”,如何因地制宜用好、讲好“大思政课”上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Z世代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的“双向奔赴”共同构建起“我心中的思政课”,让学生获得感幸福感满满,受益匪浅。

“内容为王”是硬道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一堂堂大思政课开到了指尖屏幕上,开到了田间地头,有声有色、有知有味,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显著变化。翻转课堂、手机互动、影视赏析、情景模拟、课堂辩论等教学形式的创新,打破了“我说你听”的传统格局,学生的参与度被大大调动,这是可喜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为了“吸睛”而使得教学内容和过程趋向娱乐化、碎片化甚至随意化,就可能会有削弱思政课的思想性、降低思政课的理论性及消解思政课的政治性等风险。因而,不管形式如何创新,要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硬道理,讲清楚“硬核理论”来以理服人,才能真正打动人、吸引人,被悦纳从而潜移默化的入脑、入心。当然,这里所说的“内容为王”不是传统的“我说你听”,而是形式的创新要服务于内容,不要本末倒置。

老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思政课老师一定要努力做一位点灯人,在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灵感与心智上下功夫。课堂以老师为主导,课上精讲,更多的是梳理脉络、展示成果和提供方法。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留有自学、讨论和针对性答疑的时间。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学,在书本上学,还要到广阔的社会大世界中去学,要在经历与体验中去学。譬如,三峡大学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刘咏燕工作室”就是用同学们沉浸式学习的作品搭建的“大思政课”平台。依托该平台,同学们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可诗可画、可编可演,理论“活”起来,“火”起来,“唱”起来,丰富多彩。在团队协作中,在沉浸式的学习中,同学们不再是“单向度的人”,而转换为故事的讲述者、理论的传承者乃至历史的铭记者。同学们课下交流说:“这样的思政课氛围环境特别好,学习过程像是沉浸在学海中一样”;“这是我们喜欢的思政课”;“能让学生沉浸在课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潜力被挖掘,大思政课和小思政课完美融合”。

思政课走进生活才有灵魂和生命力。荀子《劝学》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思政课要走进生活,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关切社会的宝贵品质。譬如,湖北省社科联的《是这个理》是一档聘请高校社科专家走基层讲百姓故事的电视节目,被很多高校用于思政课教学。其中一期《乐园村的“医”靠》介绍的是湖北宜昌乐园村老百姓看病求医的故事,片中的老师和乡亲们一起讲述医保报销为他们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福利。这是如何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如何进行社会调研的最好示范。这些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破防,他们说:“在人间烟火中才真正感受到思政课落了地,有了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参加过精准扶贫的研究生周雄同学曾经与5户人家结成“对子”,当村民感谢三峡大学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大学生的赞许时,他说心中涌动的已不仅仅是自豪,还有一份作为青年党员的使命和责任:“母校教给我的知识,带给我的信仰,让我在知行合一中深刻领悟并愿意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持续守护。”这些理论的提升和内化是只在课堂上听讲所达不到的,还需要走到群众中去讲,在山路弯弯里去悟。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深切勉励和深情寄托,而教导青年学生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则是12.7万思政课教师的使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能做到形式创新,以“内容为王”,师生“双向奔赴”,那一定是新时代最受欢迎的思政课。(作者: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咏燕,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雄)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