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以“最优解”答好“临汾试卷”

——临汾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2021年9月,山西多地遭严重洪涝灾害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省各受灾市(县、区)积极投入到了为人民群众重建家园的工作之中。全省多次灾后重建排名,临汾均位列第一,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临汾速度”。截至2021年12月24日,临汾全市15946户重建修缮任务已全部竣工,竣工率100%,已入住14516户,入住率91.03%。

这一份成绩亮眼、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离不开临汾市委、市政府全力组织抢险救灾,精心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强有力领导与组织指挥。

2021年9月22日至10月中上旬,临汾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连续强降雨过程,市域内多条河流分别迎来数十年不遇的洪水,沿线村、镇经受着严峻考验。持续强降雨过程引发的洪水及泥石流、山体坍塌等自然灾害,不仅导致广大区域城镇内涝、道路损毁、农田被淹,还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亟待重建。

救灾伊始,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就表示:“要逐村逐户全面摸排‘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人均收入等方面隐患,确保受灾群众不挨饿、不受冻、有住的地方,决不让一个脱贫户因灾返贫。”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临汾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1335”战略。坚持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沿黄沿汾沿太岳“三大板块”,聚焦产业转型、环境改善、改革开放、民生保障、队伍建设五大重点,在综合经济实力、绿色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社会民生事业、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省委书记林武三次深入临汾调研,为临汾如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

“临汾要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当好排头兵,构建黄河中游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导区,奋力争先进位崛起,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提及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闫晨曦信心满满。临汾依托精密铸造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装备制造集聚区;以黄河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发展与建设更新步伐,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区;利用区位优势,精准融入京津冀、关中平原城市群,打造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融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踩准民生保障“关键点”

时至今日,安泽县府城镇凤池村村民李冬梅的新房旁,依然竖立着两块专属她的牌子,一块是“因灾受损农房重建工地明白卡”,上面载明了房屋受损基本情况,以及包联情况、施工单位情况、重建情况和倒排工期表;另一块是新房“设计方案”,上面是融合了李冬梅意见的平面设计图和效果示意图。在安泽县,190户重建修缮户的房前都有这样的两块牌子,而牌子上颇为翔实的内容离不开前期的精准摸排和评估鉴定。

因灾受损农房重建修缮工作启动以来,临汾强化台账管理,率先实施了“一户一档”工作制度,从基本信息、受损情况、现场评估(鉴定)情况、房屋安全隐患状况、房屋维修建设等五个部分,设计了33项基本要素,精准收集农户和房屋基本信息,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策,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对重建修缮房屋列出详细清单,完成一户,销号一户。这项制度的建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农办、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在全省范围推广。

每一个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都是一笔力求精准的“民生账”,都饱含着对政策的温情解读,都是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真实缩影。

一场历时两年半的深度决战,一个想要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实愿望,让4个乡镇54个自然村1979户6124口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汾西县府底小区。近日,气温下降,党员干部逐户摸底排查居民生活情况,保障居民温暖过冬。

府底小区是全市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小区群众生活怎么样?小区服务好不好?后续帮扶跟不跟得上?这些都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走进府底小区,警务室、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便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崭新的楼房、清洁的取暖方式、便利的购物条件、快捷的出行方式让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满满。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府底小区卫生室内,布置有药房、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科、输液大厅等功能分区,配备了电磁波治疗器、健康一体机等设备。

自府底小区居民搬迁入住以来,汾西县积极落实各类就业扶贫政策和搬迁后续帮扶措施。2019年11月,投资402.75万元在府底小区配套建成24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两年前,小区所属的金凤社区管理委员会与安徽一家防水用品公司签订协议,出租800平方米扶贫车间,用于生产加工雨衣、帐篷等用品。2021年,又陆续有新的企业入驻扶贫车间,让扶贫车间真正发挥后续帮扶和带动居民就近就业的作用。

“我们还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在县城从事环卫、绿化、保洁等工作,解决了455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介绍小区2100余人外出务工,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金凤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介绍。

找准生态改善“最优解”

今年冬天,曾经不常出现的“临汾蓝”频频刷屏微信朋友圈,平阳大地凝聚出强大绿色发展动能。日前,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32,同比上年下降12.2%,改善率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30位。其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改善率分别为19.7%、14.3%、33.3%,分别在全省11个市排名第二、第三、第二。

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绩,代表着临汾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动力。临汾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负重赶超,实现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临汾市行壮士断腕之举,先后关停在产了13家焦化企业,关停市区周边家钢铁企业一家、大型塑料制品企业一家,退出“一城三区”砖瓦企业13家,淘汰洗煤企业82家,实现了市区及周边范围重污染企业清零。2021年,临汾又实施了“八个大机焦”环保项目,“关小上大”,对在产炭化室4.3米焦化进行产能压减置换,继续推进重污染企业向环境容量大的区域转移,进一步削减了平川区域工业污染排放量。

与此同时,临汾市还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76万户,实现了“一城三区”海拔600米以下核心区域清洁取暖全覆盖。仅2021年,临汾市就完成了16158户居民的清洁取暖改造,实现了平川区域7县(市、区)海拔600米以下区域清洁取暖全覆盖,确保了人民群众温暖、清洁过冬,临汾市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也彻底成为了历史。同时,全市工业整体环保治理水平已挺进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全市16家在产的钢铁企业中,14家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备案,未完成的2家停产整治;保留的3家焦化企业中,2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剩余1家将于今年完成;12家水泥企业,8家完成超低排改造,剩余4家停产整治。

临汾不仅开启了“湛蓝模式”,还摸索出汾河治理的新路径。

近年来,临汾市大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打造百里黄河、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临汾路径,一幅“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生态人文画卷正徐徐展开。

临汾市把“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作为治理和保护汾河的目标和遵循,聚焦解决水脏、水少两大突出问题,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汾河治理当作引领其未来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临汾市的“天字一号”工程,20余年坚持不懈推进,先后开展了四个阶段的修复治理——汾河百公里石坝建设、汾河临汾市区段生态公园建设、百公里汾河干流全线治理,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建设。通过实施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及水文化景观提升等措施,规划总投资179.3亿元,涉及11个县(市、区)、汾河干流和24条主要支流,经过5-10年工程治理,再加上5年的维护、培育和持续监管,建设成流动的河、健康的河、生态的河。

“以前杂草丛生的水滩地、沼泽地现在被规划成了湿地,村里的环境不仅变好了,空气质量也越来越高了。”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村委会主任负责人表示,尧都区汾河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北起吴村镇屯里村,南至汾河屯里大桥,工程治理长度8.2公里,涉及尧都区吴村镇、汾河办的6个村。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一坝两闸”,即堤坝内建设一座壅水坝工程,进、退水闸各一座;“三湿两连”,即堤坝外建设自然湿地、人工湿地、景观湿地以及连通渠和围堤路工程。升坝拦水,降坝行洪。项目建成后,从汾河上游取水,再将劣Ⅴ类水(Ⅴ类水)引流到3个湿地,经过沉淀、过滤、植物吸附等物理净化达标后,再从汾河下游退回汾河,预计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余立方米。 

把握转型发展“破题策”

2021年12月22日,山西智创城No.11启动投运暨尧都高新区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临汾市尧都区尧都云商产业园举行。当日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42.91亿元。其通过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立足服务临汾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智慧、智能、智力,有效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

该项目总规划面积20.8万平方米。其以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和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人才支撑,以字节跳动、网易、百信和百度等优势企业为创新平台,以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主导,培育智慧赋能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完善的双创服务体系、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山西南部计算机智造、服务器智造和数据库应用新高地。

目前,山西智创城No.11 核心区域已投入运营,字节跳动、百度、网易等优势项目已经入驻,各类小微初创企业已陆续入驻70余家。预计到2025年,山西智创城NO.11孵化高质量企业150家、创新型企业60家、成果转化项目30个、培育技术专利90个、引入顶级科研机构10家、引进专家人才300人、培育信创技术人才10000人、带动就业10000人,实现产值120亿元。

高新科技在临汾熠熠生辉,乡村振兴也在迈出新步伐。

寒冬时节,吕梁山南端大宁县的广袤大地上却是“春潮”涌动:一株株新栽的小树苗扎根落户,一台台机械繁忙作业,一座座示范果园初具雏形,一个个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着2000亩“宁脆”苹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一派兴旺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一股生机活力在这里跃动。

“‘宁脆’是市面上最优良的苹果品种之一,我们确定了以‘宁脆’苹果为龙头、带动玉露香梨和其他水果发展的思路,打造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水果产业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宁脆”在当地不仅属于“新、特、优”,而且具有独特的生长性、良好的适应性、较佳的经济性。

2021年,该项目不仅在5个乡镇13个村委331户人家落地生根,而且,这个总投资达3000余万元的项目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味道:水电设施配套、果园专用农机具购置、水肥一体化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建园、栽植、管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不仅仅是在探索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更是为乡村振兴提供范本。

难以想象,这是当时借助“购买式造林”产业脱贫的大宁县。当地组织贫困户通过参与合作社承接绿化工程,在植树造林中增收脱贫。随着群众投工投劳的领域拓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2018年3月,大宁被山西省委确立为2018年转型综改的试点县。通过几年发展建设,可绿化的宜林地面积越来越少,如何保证村民稳定增收是下一步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破与立,一条产业发展的脱贫之路渐行渐宽。沿黄县域因地施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增绿添彩,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王宝香 梁童童)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