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人民至上:贯穿三个《决议》的价值遵循

人民论坛网评配图

近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时代课题。在此之前,曾先后在1945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都在坚持人民立场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对推进和引领党的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环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强调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坚持人民性厚植于增强党性的革命理想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确立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宣言。这些价值理念在我们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中都有反映,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历史经验。从文献内容来看,“三个决议”都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对第一个历史决议(草案)的说明中就指出,这个决议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并强调人民利益是判断决议正确或错误的重要标准。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持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从人民的视角来推进起草工作,明确要争取通过本次决议实现“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决议更是强调了站稳人民立场的战略意义,通篇融汇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伟大奋斗、牺牲和创造,“人民”二字出现200多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赢得人民支持,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革命斗争是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特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开篇伊始就点明了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力量的问题上,决议指明了当时的中国革命性质是由无产阶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而有其他广大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决议从当时国情出发,直接地揭示了革命的重点要放在解决农民的问题上。决议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主要群体以及参与对象的准确界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客观现状,是人民至上理念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直接体现。决议还强调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服务于人民斗争的工具,要成为党和人民政权的宣传者和组织者,革命战争要“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以求得生存、胜利和发展。”在路线选择的问题上,决议从思想根源上提出了判断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正确或错误的“两个是否”论断,其中一个判断就是要求是否从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同时,决议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强调党和党外群众(阶级和人民)以及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内群众(干部和党员)要保持密切联系,阐述了脱离党内外群众的宗派主义作风的严重危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人民支持就能把握历史胜势,收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强力量。

依靠人民力量,事业才能凝聚不竭动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服务宗旨的伟大实践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厘清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此外,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总结上,强调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明确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决议明确了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2年是人民政权取得巨大成就的32年,是人民幸福生活全面夯实的32年,是人民权利得到真正保障的32年;这一时期,注重从人民主体的角度看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决议写进了党的八大的重要成果,指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同时,决议写入的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民主集中制的相关论述,对在新形势下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同时,妥善解决人民事业的具体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掌握人民力量就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坚持人民至上,赶考才能交出优异答卷。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创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引导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新的赶考路上,要想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一百年来,我们党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优异答卷。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人民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继续努力交出更优异的答卷、考出更好的成绩。

当前,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迈进新征程,第三个历史决议应运而生,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三个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连接着党的百年奋斗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和服务人民的理想情怀,对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发挥了历史性作用。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党领导的人民事业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人民立场的真理力量,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理念的时代价值,更好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作者:石轩 杨梦蝶 )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人民论坛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