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沿黄河省区及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起保护治理黄河的历史使命,滋养“绿水青山”,丰富“金山银山”,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滋养万代的幸福河。
系统发力善治理,久久为功护航“母亲河”。万里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流经9个省区,蜿蜒5464公里,不仅是我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长远大事,要久久为功实施系统治理,牢牢把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河流演变规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统筹治污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做好黄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保护、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地区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堤、疏、蓄、滞”灾害防御,零容忍、硬碰硬、动真格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严整治涉河湖违规建设、非法围河围湖、河湖脏乱差、非法种植养殖等突出问题,纠正无序取用水、超量取用水、超采地下水、无计量取用水等行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培根铸魂强自信,源远流长传承“文化河”。“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古代“河”特指黄河,《汉书》中黄河被尊为江、河、淮、济“四渎之宗”。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黄河水哺育着炎黄子孙,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的黄河培植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气度,百折不挠的九曲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了华夏儿女创造、团结、拼搏、逐梦的精神,这些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黄河文化,保护古滩、古树、古道、古迹,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整理研究,挖掘时代价值,凝练出具有流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讲好“黄河故事”,擦亮黄河符号,塑造黄河文化灵魂,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作用。要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加快黄河文化与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多元纷呈、生生不息、交相辉映的黄河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因地制宜谋发展,和谐共赢建设“幸福河”。近年来,山东牢记嘱托,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东营垦利杨庙社区“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淄博高青天鹅湖村克服“盐碱涝洼”实现“藕虾共生”创收、济南章丘白云湖村“退渔还湿”享“生态农业”红利……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和谐画卷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九曲十八湾的黄河连接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分布有东平湖、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杜绝突击求快、粗放铺摊、照搬照抄、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同步提升黄河的“颜值”和“价值”。要突出和谐共赢,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导附加值高、就业岗位多、生态效益好的生态产业沿黄布局,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扎实推动沿黄地区炼化、钢铁、铝业等产业绿色转型、集约发展,形成规模共享、优势互补、交通互联、经济互动、生态共治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作者:夏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