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科技赋能,让文物之美更加出彩

网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日前,国务院审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旨在切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先后就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坚持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文物保护靠科技”等重要论述,文物事业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保护文物本质就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过往,发掘文物、鉴定文物可能用的更多的工具是铁铲、刷子、卷尺、显微镜等基础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科技讲好文物故事成为新趋势。比如,在对“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考古方舱、移动实验室、3D打印等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护了出土文物。

同时,也要重视科技赋能现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利用工作,使文物经得住时间考验。像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文化瑰宝,由于经年累月的风化,以及虫害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时间长河中逐步被侵蚀。要积极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中的科技运用,实施数字在线工程,创新文物保护方式,让这些经历千年冲刷的“国宝”以及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保存、传承和弘扬。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还需要更多科技人才的融入。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不可移动的文物76.7万处,国有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而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文物保护“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大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物保护背后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愿意投入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来,给文物保护事业带来新气象。文物工作是责任心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建强文物保护的“主力军”,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强化平台建设、营造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发力,注重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让宝贵文物焕发新的光彩。

丰富多彩的文物镌刻着前人的智慧结晶和艺术成就,见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科技的“加持”、人才的“加码”,我国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定会迎来美好未来。(作者:代梅)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