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观照度和阐释力。当前,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只有触达民众“敏感的神经”才能赢得其流量关注,网民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事关民生福祉的故事或现象,这就要求理论传播要呼应和回归实践。回归实践就是要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可对网民关注点进行实时动态跟踪,探索建立理论传播与网络舆情监测的协同机制,增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观照度。回归实践就是要揭示现象背后的逻辑规律,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为抓手,剖析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与格局,用有“烟火气”的叙事方式帮助民众廓清认识、驱散迷雾、厘清路径,增强理论对现象故事的阐释力。回归实践就是提高民众的参与度,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民众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共青团中央”开展的“我为阿中哥哥庆生”漫画创作活动,人民日报H5互动式传播“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均引发网民的热情参与。回归实践就是要勇于发声、敢于亮剑,面对民众的思想困惑,理论传播就是要态度鲜明、激浊扬清,规制算法的偏见,将主流价值声音扩散到每一个媒介平台、每一个网民圈层。
实现分众化理论作品的精准送达。首先,理论传播要观照网民圈层化特点。B站聚合的是Z世代的年轻人,知乎聚合的是善于分享的知识人,不同圈层对理论传播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有所区别,大水漫灌式的标准化作品容易貌合神离,迫切需要精准对焦圈层特点的理论作品。同时也需要看到,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的理论作品很容易“破圈”,爆款作品在各媒介平台会出现惊人的同步,近期,《觉醒年代》就带着真诚情感在B站圈粉无数。精准化的理论传播要在结合圈层特点的同时,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传播。其次,理论传播要契合媒介特色化表达。精准化的理论传播要求在吸纳特色表达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其形象和认知规律的理论作品。最后,理论传播还可借力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网言网语、吐槽、梗都是理论传播可以借力借势的手段,但通俗不代表媚俗庸俗,也不代表不合身份的一味迎合,否则就可能会落下“勾肩搭背套近乎”的糟糕印象。精准化的理论传播还是要用其温度和魅力穿透表象,直抵民众的精神世界。
构建传播效果评测机制。探索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效果评测导向,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建立评测指标体系。量的指标,主要是指网民的浏览量、点赞数、转发数、收藏数等,媒介平台大数据可以一目了然。质的指标,则要收集分析网民的意见评论、表情符号,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文字背后的意见倾向和情绪态度。量的指标和质的指标共同构成效果评测的指标框架,用于指导和构建理论传播效果的反馈回路,将评测效果用于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定位的策略调整,用于传播路径的调度优化。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