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穿透历史尘埃,重现古籍生机与活力

1590720189609

6月17日,字节跳动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初期启动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将定向资助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项目,对古籍这一文化根脉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与标杆作用。

从流传千年的《赵城金藏》到旷古烁今的《永乐大典》,从揭开古代王朝神秘面纱的西夏文献到敦煌遗书......认识历史离不开古籍,古籍是不同历史时期、彰显民族特色的珍贵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是跨越时空的历史卷帙。古籍的回归、保护与修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轴线的延展,关系着文脉延续与文明兴盛。

据了解,全国现存古籍和民国线装书5000多万册件,有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600年前的古籍论页卖;400年前的古籍论册卖;元代以前的古籍论块卖”,这条业内人士总结的定律充分反映了古籍的毁损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古籍的完整性与原真性迫在眉睫。

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并不简单,是一项精修细补的系统工程。古籍保护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人才断层、人才供需失衡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古籍保护与修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实处境。解决人才短板,要在高校建立专业化的实践课程,为人才提供系统学习与磨练技艺的师资保障,促进教学相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要提高人才待遇保障,制定职称评定机制,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壮大人才体量,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古籍保护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对古籍的保护所瞄准的不应仅仅是其品相,保护的举措也不应简单地归于防治虫害和古籍修复。新时代新形势下,要着力加强古籍保护的数字化建设,让“束之高阁”的古籍走向时代舞台,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贵典籍进入大众视野,以古籍在数字平台的活跃促使古籍在现代社会的“活化”,通过“两微一端”、电视栏目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快手等受众广的平台进行推广,推出古籍电子阅读,通过对古籍背后故事的解说与宣传,扩大其传播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让“故纸堆”焕发新活力,让“冷板凳”热出新风潮,再现古籍魅力。

此次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招募创作者通过各大平台创作与推介相关内容,并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抖音达人作为“古籍宣推官”,集聚平台影响与名人效应,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数字化让古籍“走下高阁”、“走出深闺”,古籍的流量与热度,吸引更多人从接触、认识和了解到欣赏、热爱与参与,调动了大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古籍保护大众化、社会化,有利于凝聚古籍弥足珍贵、蕴含丰富的共识,激发大众保护古籍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让古籍保护与传承成为大众共同关注并付诸行动的事业,凝聚多方力量。

每一本古籍,都是连通悠远历史、绽放时代光芒的吉光片羽,要将古籍传承与保护融入新时代与新形态中,借助市场主体促进资源共享,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将公众力量调动起来,让古籍成为大众看得见、听得到、读得懂的“活字典”,让古籍穿透层叠的尘埃、消融岁月的落霜,重现生机与活力。(作者:郭素娇)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