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伟大的政治宣言 光辉的科学文献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伟大的政治宣言 光辉的科学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高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最前沿,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我们党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并且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通篇讲话,饱含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深沉、真挚的情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昭示我们党对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看法的政治宣言,是总结历史、开创未来的科学文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感慨万千,收获良多,尤其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里汇报三点体会。

百年党史的主题。百年中共党史的主题是什么?这是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当前发展方向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科学论述,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不难发现:实现国家的独立、彻底扭转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沉沦向下的历史命运,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四座巍然屹立的历史丰碑。正是这四座历史丰碑,昭示着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与奉献,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华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成功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经验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赢得未来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坚守初心使命,是我们党成功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奉献、牺牲的历史。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说: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从七大党章到十九大党章,我们党都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党员一切言行的最高遵循。

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捍卫和发展群众利益,从来都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功夫。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救万民于水火,出生灵于涂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受益者。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亘古未有的跨越,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高质量全面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文盲,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就是江山社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利民爱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资本主义世界疫情泛滥、民不聊生的乱象形成鲜明对比。实践出真知,有比较才有鉴别,习近平总书记是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政党,这一基本共识在全国人民心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整整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最前列,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辟除榛莽,踏平坎坷,向着复兴的目标坚定前行。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其不屈不挠、奋斗牺牲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真谛:无论是在神州陆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还是在艰苦探索、只争朝夕的改革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靠得住、信得过的主心骨。

大国逐梦,需要登高望远,运筹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展望新征程,从新发展阶段的大跨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翘首可期,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奋斗。

初心不改,承诺庄严。正是在初心与使命的激励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民族不懈奋斗,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理论创新的鸿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我们党的理论探索和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具有最坚定的信念、最开阔的视野、最博大的胸怀,最擅于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思想的智慧和灵感,最擅于从一切有益的文化传承中汲取学术进步的营养和素材,从不故步自封,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止步不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气势磅礴,博大精深,视通中外,学贯古今,通篇洋溢着马克思主义的首创精神,有大量的新论断、新判断、新表述,将我们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党史、对国史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正确认识历史中国、当代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科学遵循,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鸿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概括,关于“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述,关于全过程民主的论述,关于“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的论述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寓意深远,需要我们在深入学习、准确领会的基础上予以研究和阐释。

由此想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我们一定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和学术创新,做有思想的学问,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优秀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和智慧的支撑。这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使命,也是走向繁荣、实现升华的必由之路。

引领中国先进文化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比“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我们更加坚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之际,担负起了拯救国家、造福人民和重振文明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珍惜民族的文化遗产,爱护祖国的语言文字。百年来,党为语言文字的继承与革新,为中华文化载体更好地在文明自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做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体现出的坚定的人民立场、科学的现代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是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决定了共产党人对推行进步文化实践的热诚态度,在红区、苏区和解放区,大众文艺、大众语文和简化汉字成为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的最佳手段,也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党大力推进现代汉语规范化,研究制订科学实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推行具有历史积累和广泛应用基础的规范汉字,并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迅速提高了全民文化水平,筑牢了新中国新文化的基础,也极大地改进了全党全民的文风。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形势判断上的高瞻远瞩,让古老的汉语汉字迎来了历史的新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语言文字上升到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更加体现出党对文化基础要素的深度思考和全局考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毛泽东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定义和邓小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思想融为一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的定义,并且视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

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

◇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里程碑式的宣言,让每一个共产党人为之骄傲与自豪,让广大国人为之振奋。

纵观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个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正从发达国家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过去更多的是学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但工业革命后以发达国家为代表建立的现代化模式,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是上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简单延伸,更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走出一条同发达国家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从过去传统工业化模式,彻底转向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为全世界摆脱不可持续的发展危机和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出路。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西方国家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那么生态文明就可能是中国为全人类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国家重大需求要有新的学术支撑。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的学术引领世界学术前沿。中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都无法用传统理论来解释。这就为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相信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必将迎来新的飞跃,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所党组成员、副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把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对新中国史编研事业给予了新的更明晰的指导,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七一”重要讲话对党的百年历史主题进行了新概括,论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是有利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七一”重要讲话从四个阶段、用五个“庄严宣告”,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百年风雨路和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是有利于深刻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经验。“七一”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这“九个必须”既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必须把“七一”重要讲话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国史的一系列论述结合起来学习,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增强历史自觉,把牢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新中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功能。

着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民主”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社区治理和服务情况时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价值理念。民主一词,毫无疑问,来自古希腊,言指“多数人统治”。“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拓展了民主理论,把民主的价值要求与民主发挥自身价值功能的具体条件和环境结合起来了,形成了超越简单的“多数人统治”民主价值理念的具体的、现实的民主体制机制和制度,弘扬了民主的“精神”,把民主价值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现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民主治理理论主张和学说。

“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我国现行宪法中体现得尤为彻底和充分。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2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上述规定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时空特性,是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其他任何形式民主的本质特征。

“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与坚持人民民主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人民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迈向新征程 迎接新挑战

◇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随着中国加速由大向强迈进,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尤其外部安全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首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相互叠加,加速了国际新旧秩序的转换,旧秩序将破未破,新秩序仍在孕育。从格局的视角来看,随着大国力量对比的加速变化,尤其是疫情背景下,各国都不得不更多地聚焦于存量,大国战略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持续遭遇逆流,市场分割、投资受限、技术受阻成为新常态,一些国家叫嚣与我国经济脱钩和实施产业链重组,我国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与此同时,在应对世纪大疫情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国之治”更加凸显“西方之乱”,一些西方国家刻意挑起意识形态之争,冷战阴霾沉渣泛起。

其次,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面临重大转折,从单向融入走向相互适应、相互塑造。从大国兴衰的历史进程来看,这对任何一个崛起大国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各种矛盾和风险也不断向我们聚集,我们可能身处矛盾旋涡、斗争风暴眼。

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号召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片各所作为国际问题研究的国家队,在新征程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我们要加倍努力,以期不辱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贯通主题主线 创新研究范式

◇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切奋斗、牺牲、创造的主题。我们要以此为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做好党史、近代史研究。

第一,抓住主题主线,做好中国近代史的贯通性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在痛苦磨难中奋起抗争,在历史转折中逐步觉醒,在不懈斗争中解放独立,在艰辛探索中奠定基础,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跨越,在新时代走向伟大复兴。近代史涵盖了上述六个阶段中前110年的历史,研究近代史就是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中国人民在痛苦磨难中奋起抗争、在历史转折中逐步觉醒、在不懈斗争中解放独立的历史,而不能进行断裂式的、片面化的、低俗化的剪辑和拼接。

第二,坚持唯物史观,创新近代史研究范式。把理论灵魂和史料依据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史论结合”,客观真实而不是主观随意地、全面系统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叙述历史,要做出有文献和史料支撑的结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整合外交史、革命史、现代化史等研究范式,建立“中华民族复兴史”范式,综合性地研究中国近代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国家治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革。

第三,以强烈的担当责任,加快推进近代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打破认知依赖、史料依赖、叙事依赖、理论依赖,在讲好中国近代历史方面,解决好谁来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在做好晚清政治史、中华民国史、近代思想史、中外关系史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创近代治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共党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研究领域,发挥历史研究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支撑。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