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 > 正文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

百年大党文章配图2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专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欧阳雪梅

文化是在积累、传承中推陈出新。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不忘本来”,是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初期的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到21世纪初“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到新时代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毛泽东同志给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创造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使其成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又如,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习近平总书记以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是面向世界、吸收各国文明精华的结果。“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洋为中用”。他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他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即“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则与遵循。

经济愈自由化、一体化,文化就愈多样化、特色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他提出,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为公”的理念,能够支撑起构建人类和平相处、命运休戚与共、互惠共赢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追求,有利于共克时艰,促进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