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已是风雨兼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红色资源极其丰富的陕西,处处彰显着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近日,由中组部、中央网信办共同组织的“走进红色美丽村庄”在西安启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人民论坛网等13家媒体组成采访团,深入陕西各地,用镜头寻访红色印记,用笔墨传播红色文化,这对于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氛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安这个称谓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历史,沉淀着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底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回顾历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而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更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望那个年代,南泥湾还是一个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荒地。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号召,1941年3月,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先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或是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就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经过3年的辛勤劳动,把昔日一派荒凉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南泥湾精神不只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同样也是一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南泥湾》《军民大生产》等歌曲如今仍然耳熟能详,58年前,侯秀珍唱着《南泥湾》嫁到南泥湾村,几十年里,她带领全村妇女上山种树、开沟挖塘,成为了自力更生、改变当地贫穷面貌的带头人。侯秀珍老人的公公刘宝斋是当年359旅9团9连的副连长,他一生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侯秀珍在刘宝斋去世后,将传承南泥湾精神的接力棒接了过来,如今刘宝斋红色家风馆成为了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打卡地,侯秀珍每年义务为前来南泥湾参观学习的游客、干部职工、大学生等讲述南泥湾的故事,让南泥湾精神继续散发着光芒。
在延安时期,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优势。也正是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施政的方向,延安的巨变就是最好的例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动延安发展的大手笔相继出台,中央和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62.5亿元,安排项目约1600个;光伏扶贫项目实现13个县区全覆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村全覆盖;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落地延安;各级财政共投入“十三五”易地搬迁资金31.83亿元,建成11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受益群众1.73万户、5.63万人;广州、深圳、西安等7座城市与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持不断汇入。2019年5月,延川、宜川两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延安实现了整体脱贫,革命老区人民自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不论过往还是将来,伟大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不仅会刻在陕北人民的心中,更会深刻在全国人民心中。巍巍宝塔山将继续见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会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建设美丽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努力。(作者:王鑫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