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持续绘浓“绿底色”、涵养“文根脉”、织密“大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绘浓“绿底色”,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就是守住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时间的加持,需要全民共同的维护。生态是发展的“里子”,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我们要在生态建设中做强“里子”、绘浓“底色”,让“两山论”成为思想上的共识、行动上的引领,成为乡村振兴的指导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空间结构入手,加强源头管控、转变发展方式,从植树造林到铁腕治霾,从节能减排到流域治理,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着眼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破坏现象出重拳、下猛药,打出了一套套协同推进、标本兼治的组合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通过植树种草、垃圾分类、家园清洁等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生态建设作贡献,描绘着“山边一厝房,门口一丘田”的美丽生态画卷。
涵养“文根脉”,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需要外塑形、内铸魂,外强基础、内聚动能,既需要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推动。“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根脉”茁壮了,精神动能与文化自信自然就随之而强。在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上要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好“乡土文化牌”。一方面,要重家风建设。以家庭为单位,强化家风建设,以好家风促好乡风与好民风。通过树立典范,将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爱老孝亲等乡村文明建设内容量化为打分指标,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家庭给予奖励与宣传,让“好人好事好家风”成为乡村丰润的道德滋养;另一方面,要重氛围营造。借由农村书屋、文化宣讲、文艺汇演、精神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在村民当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力量,以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力量。
织密“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强势赋能。梳理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要着力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稳固产业链。个别地方对产业的实质把握不到位,种养模式相对简单,政府、经营主体、群众各自作用发挥不到位,致使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单打独斗,加大了产业发展的风险。此外,一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虽然龙头企业众多,但仍有一部分是“空壳”,专业合作社也存在仅仅徒有合作社的形式而没有其内容,不能有效地组织起农户,农户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新发展起来的当地产业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可持续性比较差,缺乏竞争力。对此,要将农业产业发展规律与农村地区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地区制定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引导农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并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品牌;要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作者:杨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