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在严格落实脱贫地区“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合理调整选派范围,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科学选派,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这一“带富因子”,不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航赋能。
严把选派人员素质关,选优配强驻村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能否发挥出“智囊团”作用,打赢乡村振兴硬仗,人选素质是关键。要坚持选优配强原则,严格人选标准,进行综合考评,确保人选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要结合干部动态成长档案,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优先选派专业对口、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年轻干部,突出选派针对性、科学性,发挥驻村力量的最大效能。选派单位要做好选派前谈心谈话工作,及时掌握选派干部的心理动态,将真正热爱农村工作、想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干事创业的干部派下去,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聚焦乡村振兴需求点,精准发力强村富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有力支撑,也是加快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俗话说,要摸清底子才能开对方子。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明确自身职责,多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精准把握村庄和群众的需求点,找准摸实制约农村发展的堵点、难点,建立问题和需求台账。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要深入挖掘本村资源禀赋,在突出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传统产业、休闲农业等,进一步盘活当地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拓宽致富道路,把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要把握好自身的职责定位,善于倾听村干部的宝贵意见,发挥好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科技培训等多方面作用,形成党支部带头、驻村力量支撑、群众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拧紧关心关爱保障阀,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地区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及时解决好住宿、伙食、交通补助等问题,建立健全定期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措施,让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为村办实事、谋发展。考核是评价驻村干部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干事动力的重要抓手。要科学制定考核标准,把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哪些遗留问题,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评先树优、选拔任用、绩效奖励挂钩,对实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要及时表彰奖励,对慵懒拖沓不干事、群众差评的及时清理出驻村队伍,真正让最能打的人打最硬的仗。同时,派出单位不能一派了之,要密切联系派出人员,发挥好“娘家人”的支持作用,让他们无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找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一心一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作者:韩麟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