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响中国 > 正文

发扬“青蒿素”精神 以归零的心态实现零的突破

2015年11月5日,瑞典卡罗琳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奖上“零的突破”。屠呦呦教授总说:“荣誉都是过去,现在得干活了,还是谈青蒿素的研究吧,我不太愿意搞这些场合上的事情”。屠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并未躺在功劳簿上睡安稳觉,而是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获诺奖两年来,屠教授团队正式发表15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2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还有三项专利正在申报中,针对青蒿素可能出现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已启动。屠教授团队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80%;同时,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以屠教授为代表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医药科技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被概括为“青蒿素”精神:国家使命,责任担当;科学求实,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继“两弹一星”精神之后,中国科技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时代,“青蒿素”精神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惟有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本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更奋发,以期实现零突破。

国家使命,责任担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疟疾肆虐严重危害军民健康,国家紧急启动“523任务”,广大科研人员为实现国家使命而尽职担当。“国之所需、吾之所向”。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了抗疟药物研究的任务;疟疾,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时就有记载,在世界上已经横行霸道了数千年,也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世界上还没有人找到可以彻底治疗疟疾的方法,任务多么艰难,可想而知。但她并没有退缩,她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她担负了这个责任,抗疟药物的研发慢慢地展开了。

屠呦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讲,“对我们来说,就是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屠呦呦教授曾回忆道:“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这种精神是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只要事业需要,明知前面的路并不平坦,也毅然挺身而出;只要祖国召唤,哪怕需要以身试药,也绝不说一个“不”字。只有秉承热爱祖国、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舍我其谁的魄力,勇挑重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复杂的形势、更艰巨的任务,需要破解许多难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学会归零、善于归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一定能攀上科技高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求实,勇于创新

在屠呦呦进入“523”项目组前,已经开展了跨时二年的研究,但均未能获得理想的候选药物。屠呦呦受命参加“523”中草药抗疟研究后,她收集整理了历代医籍本草和临床经验等,汇编成包含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特别是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取灵感,采用了低沸点溶剂提取方法,成功发现了具有100%抗疟活性的青蒿素结晶。青蒿素研究成功得益于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积累,有精华也有糟粕,可以说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正如屠呦呦所讲:“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是需要创新”。正是秉承求实创新精神,从传统医药知识中汲取精华,从古典医藉经验中得到启发,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加以提高,才取得了能解决重大疾病难题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量子通信现实应用取得重要突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5G基站数量超过60万个,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针对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成绩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好大喜功、沾沾自喜,只会被荣誉麻醉,陷入虚荣的泥沼,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消磨勇往直前的劲头,丧失继续前行动力。常怀归零心态,就要以平常心看待荣誉、面对得失,不因成绩而忘乎所以,不因挫折而一蹶不振,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挑战,以更新的面貌昂首新征程。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后仍然坚守科研一线。“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赶去海南疟区现场临床试用,以屠呦呦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人为寻找抗疟药物艰苦奋斗的画面触人心弦。青蒿素研究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除了屠呦呦等科学家团队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勇攀高峰、勇于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还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要踏下心来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一步一个脚印,刻苦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没有爱国为民、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两院院士桂冠,被称之为“三无”科学家,却凭着超强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经历190多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特别是,屠呦呦不抱怨、不邀功,默默工作,对青蒿素的研究没有间断,87岁了还持之以恒,继续承担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坚守和执着。

“我们通过奋斗,走过了万水千山”。创新要自立,科技要自强。无论何时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也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把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企业的“命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无论对创新型企业来说,还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主管部门而言,都应该在助推创新发展、科技腾飞的道路上加强艰苦奋斗。

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国家使命,责任担当;科学求实,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青蒿素”精神,以归零心态再出发、更奋发,打破的是思想的条条框框,卸下的是名利背后的负担,激发的是再攀高峰的动力。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勇创新伟业、书写新篇章,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作者系中组部、团中央第21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

策 划:“三江学堂”学习小组

[责任编辑:王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