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马克思主义 > 正文

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三大着力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立体格局下,把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这三个着力点,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教师队伍管理一体化。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推进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关键力量。首先,要严格配备与准入制度,保证思政课教师的供给。当前,有的地方和学校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地方中小学思政教师存在专职人员数量不多、专业能力不强、学科地位不高的“三不”境遇。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要求低配置”的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极大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鉴于此,必须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储备。支持师范院校不断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加大优质思政课教师供给。其次,要坚持“六个要”标准,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新时代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的基本标准,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更是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时代责任的思政教师的素养和要求。全体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增强政治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专业技能上下功夫,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实,把理论讲活,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把自己完善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再次,要从国家层面和思政课教师自身层面入手,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思政课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必须健全专题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必须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教法培训,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思政课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结合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让思政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课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最后,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联动。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与学习需求,有效解决思政课断层的问题,便于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相互衔接。必须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必须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必须打造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学术交流。必须支持思政课教师走进高校研修学习,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给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门名额,每年支持一批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博士学位。

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切入点。课程体系是教育计划制定的基础,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是从课堂教与学变革的新目标出发,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推进课程目标一体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方向性、时代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等特性。各学段的思政课有一定独立性,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必须始终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个根本问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注重课程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主题思想的统一性和内容方法的梯度性。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要突出问题意识,研究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精准定位。中小学课程如何衔接、应该实现哪些具体方面的衔接、衔接到何种程度,都需要课程目标来指引。二是推进课程内容一体化。首先要从全局上在各地中小学建设“必修+选修”课程体系。课堂是传播理论知识、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丰富课程形式,既要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又要体现“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相结合的精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多途径。利用“必修+选修”课程,纵向上促进中小学课程内容衔接,突出各学段的核心内容避免内容重复,同时做好知识铺垫避免内容脱节。其次,要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发展的、整体的、持续的、全局的角度看待学生,遵循各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通过故事叙述,培养孩子对真善美的认知,中学阶段通过讲解社会规则和义务,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

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资源是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以及实施教学的必要、直接的条件。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容易被忽略。思政课教学资源一体化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大力提升了教学质量。一是推进教材一体化。教材是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载体,在思政课协同育人中,教材一体化是必然要求。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教材内容具有一定梯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思政课教材必须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建设,组建一支由学科专家、各学段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优势互补的编写团队,确保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同时,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从新时代要求出发,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除此之外,伴随着新教材的出版,思政课教学指南也应及时完善,根据新的教材及时做出调整。二是加快思政课资源信息化发展。思政课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但素材的来源必须规范严谨。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起着极大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能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不仅要建立中小学思政教师伙伴关系,还应建设一个官方的思政课网络共享平台。打造一个思政课教师合作互动平台,首先要落实信息化设备配备、教师培训等基础建设,其次抓好网络平台资源的把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资源的育人价值、提升教学质量,也大力缓解了城乡、区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三是协同育人资源。办好思政课要了解学生需求,“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心理共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等鲜活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积极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配合,充分挖掘、开拓育人资源;强化教育部门、各级学校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落实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还要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思政课的局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正在全力推进大思政格局下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构筑大思政、大德育格局,让思政课滋养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用思政育人“同心圆”为青少年立德铸魂。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