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答题”

网评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顺应城乡关系阶段性变化,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创造性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写好城乡融合“共生卷”。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落实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要求,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发展活力。城市与农村有着不同禀赋,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要杜绝简单粗暴的搞“拉郎配”,用发展思路、改革办法,发挥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作用,稳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形成城乡产业互补、文化互促、治理共融的发展格局,让城市与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写好美丽乡村“风韵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千百年的诗句描不尽乡容村貌,诉不尽家恋乡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才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区别对待“中心村”“一般村”“空心村”“历史文化村落”等不同类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及群众关切点期盼点,杜绝简单复制城市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珍惜乡村的地域特色、民族差异、文化个性,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放大优势,彰显特色,赋乡村以“魂”,绘就各美其美的“乡村画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加强区域统筹联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一体化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空间布局,系统推进山水林田草整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形成“美美与共”的集群效应。

写好乡村振兴“全面卷”。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从突出问题、薄弱环节上寻找突破口,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要按照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要求,保持滴水穿石的定力与耐力,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持续“拔穷根”“补短板”。要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紧紧扭住“人地钱”等“卡脖子”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好局、起好步。“五个振兴”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要坚决防止重产业轻生态、重物质轻文化、重发展轻治理的做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久久为功抓落实,统筹推进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奏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谐华美乐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把忠诚与信仰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答好乡村全面振兴这道“必答题”。(作者:吴文根)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