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 > 正文

乡村宜居 日子舒心

——青海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扫描

两层楼房窗明几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屋内盆栽绿意盎然,屋后干净敞亮,远处山峦隐约可见……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东崖头村村民祁多才的农家小院。

还是那山那水那人,如今,这里的“风景”却大不一样。

“以前乱搭乱建的没有了,房前屋后清爽、开阔了,曾经脏乱差、现在绿净美。”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科感慨,“村子环境整洁了,在外务工的孩子也爱回老家了。现在的农村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高玉强介绍,经第三方评估和省级审核,45个县(市、区、行委)全部通过验收,青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收官。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如今,青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村户厕普及率提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实现了干净整洁的目标。高原乡野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天蓝、地绿、水清、村美……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垃圾有了新去处

把空水瓶、废纸、烟头一一拾起,三合镇条岭村的保洁员赵金花正仔细做着村里的保洁工作。随着三年行动的实施,村里成立了保洁队,她便是其中一员。

“外出打工身体吃不消,可给大伙儿清扫垃圾没问题,在家门口干活儿就有收入,还能顾上家!”说起现在的工作,赵金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为了破解乱倒垃圾问题,依托村民公约实施门前‘三包’,每户门前放了垃圾箱,促使村民自觉保护环境,定时、定点、分类倾倒垃圾。目前,全区已经基本建立了‘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据平安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刘国全介绍,近年来,全区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全保洁、全处理。

“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不少村庄的真实写照。而如今,随着地埋式水平压缩垃圾中转站设备的投入使用,青海很多农村将彻底告别这样的日子。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小区,看到一台地埋式水平压缩垃圾中转站设备正在做最后的调试,预计不久后将正式投入运行。

随着一台无线遥控器操作,地埋式垃圾斗缓缓上升,设备不工作时只有上盖板露出地面,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设备旁边是一口集污井,垃圾中的污水将通过管道直接排到集污井中,最后由吸污车统一处理。

“传统的地面垃圾斗存在乱丢乱扔的现象,这台设备解决了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设备负责人徐伟才告诉记者,该设备通过处理将垃圾压缩成块,节约空间,可容纳8吨垃圾,是传统垃圾斗容量的6倍。目前,这样的垃圾中转站在贵德县已建成36座。

通过三年行动,青海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在部分县探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达到91.7%。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日常保洁机制,195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高,累计完成45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村里有了新颜值

马路变宽了,河道变净了,乡村变美了,家园变绿了……这几年,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的新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清清爽爽扮农村,干干净净迎小康。”走进浩门镇煤窑沟村,村民李大爷正忙着打扫院子卫生,“村里变得越来越好,干净整洁谁不喜欢呢!如今,大伙儿的积极性高着呢。”

浩门镇十户联治、西滩乡村巷联治、东川镇人居环境整治管理手册、麻莲乡四色牌评比、珠固乡积分制村规民约……近年来,门源县建立了县委书记统筹抓、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各村党支部书记直接抓的“三级书记”抓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全县乡村颜值。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3年来,青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在责任主体上坚持压实压紧。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对市(州)、县(市、区、行委)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考核,对“厕所革命”等重点任务明确了具体指标,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重点任务,组成督导组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在资金投入上坚持聚合使用。各级财政克服脱贫攻坚任务重、资金筹措压力大等困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入的同时,调整优化本级支出结构,着力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倾斜。据统计,3年来,青海省财政共落实资金近50亿元。

在运行管理上坚持常态长效。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制定印发《青海省推进村级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实施方案》,把村级保洁员纳入公益岗位,进行规范管理,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提供了人力保障。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乡村发展有了新优势,村民日子越来越甜。

靠着好环境,祁多才开起了农家乐,56岁的他不仅可以看好家,还能挣到钱:“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城里的游客来得多,夏天生意更好。”

这几年,祁多才家的农家院安装了天然气,厨房里没有煤烟味,既干净又温暖,即使寒冬腊月,农家院里也有客人来,房间里装上水冲厕所,客人、家人如厕更方便。

近年来,青海农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三清一改治六乱”村庄清洁行动实现4146个行政村全覆盖,评选激励1000个清洁村庄,支持建设406个村庄清洁长效机制示范村,累计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2100个,实施农牧民住房提升工程7万户,行政村硬化路实现了“村村通”。

家里有了新面貌

“家里更暖和了,地板砖铺到了卫生间,在家就能洗上热水澡。”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三合镇条岭村73岁的村民谢占芳脸上的皱纹里添了不少的知足与幸福。

走进老人家中,窗台边、阳台上摆满了各种盆栽,给萧条的冬季增添了一抹亮色。“以前生炉子,一到冬天,这些花花草草就被冻死了,通上天然气,屋里暖和了,花花草草长得好,我们老两口住着也舒心。”谢占芳说。

屋外零下18摄氏度,屋内20摄氏度。“幸福温度”来自2017年在全村实施的“送气接污”工程,目前全村天然气、生活污水和卫生水厕改造率均达到100%。

近年来,平安区实施“送气接污”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的村庄占比达29%,天然气通气村庄占比达19%。原有的烧煤变烧气,旱厕变水厕,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变为“自动排污”,燃气炉灶取代了大锅灶台,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自从村里下水管网接入污水管网后,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抽水马桶,屋子里干净没啥味儿,关键是再也不用受旱厕的苦了。”记者在贵德县河阴镇张家沟村村民谢建花家的卫生间里看到,冲水式马桶、淋浴装置一应俱全。

“我们村‘两委’每月入户检查一次村民家中的室内环境卫生,最高分是90分,可兑换10个积分,80分兑换5个积分,一个积分一块钱,年终时可用积分兑换家里的日常用品。”村党支部书记丁玉成告诉记者,通过“积分制”的方式,带动全村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家家户户比清洁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蔚然成风。

“现在大家不比吃、不比穿,就爱比谁家的环境卫生分更高。上年度我们家积分是80多个,换了一个大大的烧水壶。”说话间,谢建花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3年来,青海改造卫生户厕20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22.5%,达到54.4%。其中,6个一类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9%,8个二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5%,31个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7.9%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