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河南省南阳市深入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为方略,以质量为根本,聚焦问题短板,厚植产业优势,引领贫困农民减贫增收,夯实了扶贫工作根基,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推动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生态化发展
南阳市既是扶贫开发重点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和渠首所在地,扛着保生态、战脱贫“双重”政治责任。南阳市政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篇文章”一起做,规划四大农区、建设八大基地、创新三种模式、建立四项机制,用青山绿水“铺就”生态产业脱贫之路。
一是构建生态扶贫产业体系。立足水源地资源禀赋,把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脱贫摆上突出位置,围绕“大粮仓大油库大花园大果园”定位,强力推动生态高效产业转型升级,让贫困地区产业定位更准、发展基础更实。第一,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确立了以有机农业、绿色产品为方向,着力打造“四大农区”,即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有机粮油主产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第二,围绕建设“四百大市”(百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大市、百万亩优质果品种植大市、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大市、百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大市)目标,在着力提升粮、油、菜、畜四大传统产业基地,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着力扩张花、果、药、菌四大新兴产业基地;第三,以带贫为方向,以增收为目标,着力推动产业扶贫顶层设计,切实把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融入生态产业发展大格局中,着力构建“七有”产业扶贫体系,确保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都与生态产业链建立有效连接,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中不断夯实产业扶贫根基。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产值70亿元。
二是创新生态扶贫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优势,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产业扶贫路径,让贫困群众端起绿饭碗、鼓起钱袋子。第一,创新“林+N”生态产业模式。瞄准将南阳打造成山川秀美“花果山”的发展目标,围绕“林”字做文章,坚持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形成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林+蚕等“林+N”产业扶贫模式,把满山绿色变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带动5.6万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第二,创新“短中长”生态产业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效益优先原则,将长远发展、中期收益和短线增收统一起来,短线抓食用菌、小龙虾、大棚蔬菜、油料作物等短平快产业,实现贫困群众当期能脱贫;中线抓林果套种,种植软籽石榴、杏李、茶叶等生态林果,套种花生、油用牡丹等林下作物,实现贫困群众中期可致富;长线抓精深加工、文旅创投、品牌带动,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期受益,带动16.5万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第三,创新实施生态旅游模式。按照“农游一体、三产融合”发展思路,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让贫困地区的山水资源变成群众增收“聚宝盆”。在旅游扶贫上,以传统村落、农家乐、旅游服务等为主,形成“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交通+扶贫”等模式,全市204个村入选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带动116个贫困村达标出列、7253户22474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规范化引领
南阳市南召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规划,统筹发展,实施产业扶贫,多渠道带动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
一是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立足资源实际,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南召县提出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主攻方向,确立以南召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带动发展苗木、中药材、柞蚕等扶贫产业的工作思路,制订了产业扶贫发展指导意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相对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区域的原则,确定了“一网(生态廊道网络)、二区(城区、鸭河口库区)、十基地(十大林业产业扶贫基地)、百村 (百个森林村庄)”的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筑牢产业基础,唱“山歌”,念“林经”,以资源育产业,以产业促增收。
二是集中经营,一体发展。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艾草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5家,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万亩,使1.3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辐射带动、保底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综合发力,多点支撑。第一,党建引领。强力推进全域党建工作,统筹产业、区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不限数量、不设界限、因需而联、动态调整的原则,灵活采取“支部+支部”“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多种形式成立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与产业专班相匹配,创新组织设置,搭建共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融,形成高效便捷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产业扶贫工作圆满完成。第二,专班推进。成立苗木花卉、中药材、柞蚕、食用菌、艾草、酵素等产业扶贫专班,分别由县处级领导牵头,相关行业部门为牵头单位,谋划产业规划,探索带贫模式,完善联结机制,采取现场办公、观摩评比、督促指导等方式,强力推进落实。第三,科技助力。一方面整合林业局、辛夷办、蚕业局等13个相关产业部门培训资源,对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由龙头企业(合作社)无偿给群众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从技术层面破解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第四,金融支持。投入扶贫再贷款3.5亿元,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投入“户贷户用小额贷款”1.75亿元和到户增收补贴9000万元,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产业项目,助力全县产业发展。第五,改革推动。依托全县明晰的产业分布和群众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搭建产销平台,抵御市场风险,拓宽产品销路。县域东片以苗木花卉为主、西片以食用菌为主,成立专业村11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1233家,带动5000余户贫困群众在原收入基础上,户均增收2000余元。
特色化提升
淅川县立足特殊县情,坚持因地制宜,采取“菜单式”扶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多重叠加增收”。一是光伏和生态助力贷增收。建成光伏电站56兆瓦,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利用生态助力贷支持福森药业发展金银花等中药材,带动15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加5万元以上,带贫2.1万余户,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二是特色养殖增收。在丰水区推广发展小龙虾、大闸蟹等水产养殖,缺水区推广发展白玉蜗牛、黄粉虫等,深山区发展乌骨鸡、鹊山鸡等,带贫1.8万余户,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三是特色种植增收。巩固提升食用菌、艾草等产业,积极发展丹参、迷迭香等中药材,全县中药材面积突破5万亩,基本实现户均1亩药,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四是特色品牌增收。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依托丹江口库区环库路串珠成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形成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和旅游产业公用品牌。在此基础上,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700多家,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1.8万余户,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规模化支撑
西峡县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个重点,把根子扎在产业扶贫上,把力气下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上,立足“菌果药”特色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产业做大、基地做优、企业做强、脱贫做实“四位一体”的产业就业脱贫循环模式,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双丰收。
一是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坚持“重点突破、打造特色、培育优势”原则,持续发展壮大“菌、药、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县财政每年拿出800-1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新发展猕猴桃产业园每亩奖补500元,新建标准化香菇棚每棚奖补1000元。同时,通过推出“果贷通”“菌贷通”“药贷通”产业扶贫信贷产品,政府购买特色产业保险,确保了扶贫产业“苗盛根壮”。“菌药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服务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年综合产值200亿以上,全县70%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这三大产业。
二是打造高质量产业基地。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共打造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76处,山茱萸基地20万亩,猕猴桃人工基地11万亩、野生基地40万亩,初步建成了百公里香菇长廊、百公里山茱萸长廊和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三大产业集群基地,夯实产业扶贫的基础平台。
三是打造“农字号”龙头企业。西峡县着力培育壮大宛西制药公司、仲景大厨房公司、华邦公司和果然风情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宛西制药公司跻身中国品牌500强,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全国销量第一;仲景大厨房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香菇酱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华邦公司和果然风情公司是以猕猴桃鲜果销售、饮品加工、果粉生产为主的出口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内处于领军地位。
二、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找准产业是根本。“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要围绕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扶贫产业如何惠及所有贫困户等问题,在创新扶贫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上下功夫。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就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摆脱农民增收、创收后劲不足导致的返贫现象,而且能够推动贫困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接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是产业融合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首先要了解、熟悉、掌握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接周边市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配资源、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养附加值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次,全方位、多维度地统筹布局,在产业配置上实现长效主导产业和短效特色产业间精准有序衔接。最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种养业转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人才培育是重点。要以农民培育为抓手,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把开展农民培育工作作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手段;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培育各类职业农民,持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职业农民团体组织。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加大对经营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重视致富带头人的培养,不断发挥能人的“领头雁”与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资金融通是关键。积极加强与财政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的沟通协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调整优化涉农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农村中小微企业政策,给予更多人的信贷资金支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在项目建设、产业选择、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农村建设相协调,实现城乡资源的调整与优化。
(作者:宋洪远,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