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看自贸区改革方向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联动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自贸试验区的高水平开放,就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促进国内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成为促进“双循环”的重要载体。

    一、充当“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桥梁纽带

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方面,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在招商引资方面更为积极主动,可充分发挥“引进来”的窗口作用。2020年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有利于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通过打造各类投融资平台,2020年前5个月,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602.5亿元,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17%。当前,我国以“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建设为重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自贸试验区应以此为契机,适当扩大外商投资范围,除了“两新一重”,可引导外资流向高端制造业、智能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以及数字贸易、工业设计、检测检验等新兴服务产业。引入高质量的外资,有利于提升自贸试验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利于我国主导产业补链强链,这为构建更畅通的“内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具备“走出去”的条件,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市场,在构建我国对外贸易投资新增长点、促进国际大循环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可以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努力充当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推进器。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管理,推出跨境并购融资业务,给予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税收优惠,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激励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让企业大胆“走出去”。

自贸试验区作为双向开放平台,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纽带,这就将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链接起来。

 二、充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枢纽和门户

“一带一路”建设为自贸试验区向外拓展提供了放射线,反过来,自贸试验区充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枢纽和门户。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对于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这方面,自贸试验区刚好可以大展身手。通过深入实施“大通关”工程,自贸试验区有效促进现代物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尤其是多式联运模式的新突破,堪比打通了“一带一路”的“任督二脉”。例如,中欧“厦门”班列经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东南亚和中亚,形成跨越海峡、横贯欧亚的国际物流新通道。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与台湾的通关、物流数据交换服务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铁路的对接服务,推动与“海丝”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对接,深化口岸通关、认证许可以及金融和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目前已得到地中海航运等100多家航运、港口、陆地港、货运、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积极响应。打通国际物流大动脉,这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莫大焉。

    三、充当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坚持“两手抓”:一是设立自贸试验区,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经过4次扩容,已形成“1+3+7+1+6”的雁阵格局,随着中西部新设自贸试验区的加入,一个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境内自贸区网络已基本成形;二是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中日韩等自由贸易谈判,逐渐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中国正在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毫无疑问地,自贸试验区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单个看,每个自贸试验区都是全球自贸区网络的关键节点;合为一体看,境内自贸区网络是全球自贸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联网,功效倍增。境内自由贸易区与境外自由贸易区之间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将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推手。

    四、充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者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的核心地位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一些国家有可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加快寻找替代途径,想方设法将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到其他国家,实现多元化投资和供应。从国际循环的视角看,这对中国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将极为不利。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局,尤其是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产能需求和供给不足,自贸试验区应早作谋划,掌握主动权,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凭借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当中国试图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移时,必然遭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阻挠,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高技术企业做出种种限制就是实例。因此,中国需要另辟蹊径,一是以自贸试验区为基点,努力构建国家价值链(NVC)网络,二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构建新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并实现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协调。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zho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