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下形态、未来趋势与战略选择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形成了一些新趋势。具体地说,全球化进程中又出现新逆流,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大国关系出现新起伏,金砖国家的重要性显著衰减,国际格局前景难料;全球战略稳定遭受新的严重损害,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排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舆论场非理性言论甚嚣尘上,围绕社会制度优劣的博弈重新浮现并有可能激化。有效应对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新变化,需要综合运用统筹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继续强化“四个自信”,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化朝着更为包容、普惠和平衡的方向发展,努力稳定国际体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总体格局。

【关键词】中国发展 外部环境 全球化 国际体系 国际安全 国际舆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发展需要大体适宜的外部环境。而塑造和维护这种环境,需要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外部环境的总体状况、基本特点及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战略选择并积极进行相关实践。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确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现象,呈现一些新特点,形成了一些新趋势。限于篇幅,本文拟对全球化、国际体系、国际安全以及国际舆论等四个重要议题领域的当下形态与未来趋势加以阐述,并据此探讨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进程:新逆流出现,总趋势不会改变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潮流。但在这一过程中,“逆全球化”现象屡有发生;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频繁“退群”,被视为近年来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均呼吁应保持贸易开放状态,但各国政府还是出台了样式不同、力度各异的贸易限制措施。权威报告显示:从2020年初到5月中旬,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了针对医疗物资的共计156项出口限制措施,全球经贸体系开放性遭到新的损害。跨境贸易在全球商品产出中的占比继续下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是如此。国家中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某些国家重新抬头,民粹主义进一步泛滥。由此,新的“逆全球化”现象形成,人们对全球化进程的悲观态度进一步加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创造一个不再那么开放、繁荣与自由的世界,“我们将看到当前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进一步消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赖特(Robin Niblett)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目前情况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的确会让各国政府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更加关注国内事务,期盼控制住疫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社会心理也会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既有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而使得“强政府”时代加速回归。在全球层面上,以新自由主义为基底的国际秩序坍塌也已不可避免。但鉴于经由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类不同群体空前相互依赖的总体状况,因此不能断言全球化将出现明显倒退,更不应当对全球化的长期前景持悲观态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特别是在全球范围的快速蔓延表明,全球化已远远走在当今世人观念的前面。与此相关联,建立在既有认知和理念基础上的全球治理体系,确已不能满足全球化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必将会受到国际社会更大的关注,并在各国政府的对外事务议程中发生较大前移;各国围绕这一改革的争论、交锋甚至对抗难以避免,从而为国际关系增添新的不确定因素,并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影响。

国际体系:大国关系出现新起伏,金砖国家的重要性显著衰减,国际格局前景难料

对一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分析,必然涉及对国际体系的分析。而在国际体系中,大国关系的现状及走向无疑占据核心地位。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国关系预计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中美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对抗烈度可能继续上升。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一路震荡下行,2018年开打的贸易战、科技战进一步加剧了下行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美关系大体呈现“小幅高开”“大幅低走”态势。起初,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政府抗疫措施表示赞许。然而,随着疫情在美国本土暴发和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态的急剧变化,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骤变,政策大幅调整,一种“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的政治病毒在美国国内快速扩散。一些机构、媒体和政治人物无视基本事实,肆意编造针对中国的谎言,积极谋划针对中国的阴谋。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向该党各竞选机构发送长篇备忘录,鼓动它们“积极攻击中国”防疫举措,并给出“中国掩盖真相导致病毒蔓延”等三大攻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只要提到疫情,就攻击中国。5月下旬,白宫发布最新一份《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方针》称:自1979年与中国建交以来,美方一直希望通过接触交往,能使中国“经济开放”和“政治开放”,然而4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并未如愿。该文件重申了美国对华两大战略目标,并就如何落实做了详细阐述。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的演讲中重申了上述论调。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美国在南海、台湾、新疆、西藏以及香港等一系列问题上频频出手、恶意毕露。种种迹象显示,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试图绑架中美关系,将这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推向全方位、多领域的“新冷战”。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制止,不仅会葬送两国多年积累的合作成果,也将损害美国自身的发展,并危及世界的稳定与繁荣。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美国东部时间8月24日下午正式提名现任总统特朗普为202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他会有路径依赖,不排除其将采取比之前更为非理性的对华政策;如果民主党的拜登胜选,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其上台执政的最初阶段,也不大可能在对华政策方面有重大调整。而这一切都将对全球大国关系框架构成新挑战,并为亚太地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俄美关系略有升温,但仍未摆脱“死循环”。受彼此结构性深层矛盾以及美国国内右翼反俄势力的影响,近年来俄美关系总体处于低谷状态,彼此间明争暗斗、龃龉不断。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国家集中暴发后,俄美关系出现某些缓和迹象,普京与特朗普一度互动频繁,并就防疫合作、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等议题达成共识。然而,两国关系中存在的痼疾依然不时发作。最近几个月来,美国与中东欧、北欧盟国多次进行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联合军事训练,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多次飞抵靠近俄罗斯领空的黑海、波罗的海和北极地区上空。美俄两国还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问题发生正面冲突,并在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上互有攻防。俄美双边关系之所以未能走出长期存在的“死循环”,根子还在于两国对世界政治的前景以及彼此地位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期冀重振大国雄风的俄罗斯试图构建一个“后西方”“后美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国只是几个主要大国之一,而非世界唯一霸主;美国必须承认俄罗斯的全球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并彻底改变对俄长期实施的围堵和遏制战略。然而,目前还看不到美国有如此意愿以及由此展现的善意。美俄关系的持续“死循环”,势必对俄欧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跨大西洋关系继续波动下行,欧洲地缘形势的未来走向值得关注。跨大西洋关系的形成与演化,既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有关,更是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利益驱动所致。在冷战结束前,尽管跨大西洋关系中有摩擦、有争吵,甚至有对抗、有背叛,但因苏联这一强大而危险的共同对手的存在,彼此关系总体上能够正常运行。苏联解体后,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共同对手消失了,彼此关系的基石开始松动;而美国愈发明显的轻慢态度,欧盟成立、扩容及一度良好的发展势头,加之俄罗斯持续采取的分化举措……跨大西洋关系逐渐下行的态势日益明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特朗普政府抛弃欧洲新老盟友的自私自利行为,显著扩大了跨大西洋关系中已有的裂痕。这在对待世界卫生组织(WHO)问题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在特朗普高调宣布断供WHO并终止与其合作关系后,欧盟国家与他拉开了距离。德国政府公开表示对特朗普此举的失望,认为这将重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意大利政府官员强调如今需要的是经过改革后更加强有力的WHO,而不是弱化它。即使一贯给人“紧跟美国”印象的英国政府,此次也未亦步亦趋,声明没有从WHO撤资的计划。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试图扩大七国集团(G7)搞反华联盟的举动,也未得到顾虑重重的欧洲盟国的积极回应。当然,拥有相同价值观并在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重大共同利益的跨大西洋关系,也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发生重大断裂进而一拍两散、形同陌路,彼此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仍有可能采取集体行动。总之,未来的跨大西洋关系虽然仍会不时有合作,但持续下行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而这一态势对中欧、俄欧关系以及中美欧、中俄欧三边互动会产生怎样影响,都值得高度关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