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餐桌革命”止浪费保健康

【摘要】大众健康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石,疫情使“餐桌革命”再次成为社会热点。“餐桌革命”既要明确“吃什么”,也要明确“怎么吃”。传统饮食文化教育不足、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等不仅会造成过度浪费,也给国人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对此,在饮食教育、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还应借疫情防控推动公众健康餐饮理念、餐饮文化的觉醒,实现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反对铺张浪费为目的的“餐桌革命”。

【关键词】餐桌革命 分餐制 餐饮文化【中图分类号】D669.3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使“餐桌革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疫情使人们的个人卫生与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减少聚集、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之外,人们意识到了沿袭千年的“合餐制”中所蕴含的风险,“分餐制”“使用公筷”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全国各地纷纷发出“一分二公三自带”的“餐桌革命”倡议。不久前,甚至有人大代表提出将“分餐制”上升到立法层面。分餐和使用公筷对于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这种进食方式可以切断经口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降低人们食源性疾病感染风险。

此外,分餐可以实现定量取餐和按需取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当今社会,过量消费导致的食物浪费和过多摄入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有多种,夸张的餐饮礼仪导致的过多点餐和/ 或不愿意浪费而过多摄入是这种非分餐制的主要弊端之一。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指出,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科学的“餐桌革命”既被赋予了“反对铺张浪费”的时代内涵,也是杜绝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有效路径。例如,科学分餐的餐桌革命,采用合理适量的分餐制,依据每个人的需求来健康消费,就会比较好的减少食物的浪费,达到合理膳食的健康要求,从而进一步实现健康社会的建设,并从根本上解决浪费现象。

“吃什么”:逐渐由“饱腹”转向“色香味”再向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观念转变

在当今社会,餐饮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摄取能量,更形成了一种文化,而其中,社交成为了很重要的职能。借助餐桌,不同的人汇聚在一起,在饮食的过程中达到社交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衍生出餐桌礼仪之外,也产生了诸如“攀比排场”“劝酒文化”等糟粕。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里,觥筹交错显得宴席热闹,推杯换盏中形成更坚实的情谊。餐桌上的社交在中国早已司空见惯,谁都无法避免。但日趋独立的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和陌生人进行亲密的交流,烦琐的规矩更是使得他们厌恶传统社交。他们需要日常社交,需要餐桌社交,却又反感现行文化下的交流规矩。

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到修身养性正心,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相比于西方,中国人对吃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并且,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认为食物滋味才是其魅力所在。中国传统菜式分为八大菜系,不同菜系有着不同的口味与特点。一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在品尝佳肴时首先关注的依然是其味道,很少有人关注营养是否齐全。在传统的筵席上,多数还是以重油重色重辣的荤菜为主,即“无肉不成席”。

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交流,传统的文化理念也受到了一定冲击,“食育”理念便是其中之一。食育,顾名思义,即饮食行为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培养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从而促进健康。当然,食育绝不仅仅是食品营养安全指南,还包括所有与饮食相关的文化、知识、生活习惯等内容。食育的理念起源于日本,最早是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塚左玄提出,认为食育为人类各种教育的基础。无独有偶,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也实施了一系列与食育相关的政策措施。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食育内容都涵盖了生活文化和食品安全两大部分,包括均衡膳食、饮食习惯、安全食品选择和烹饪等多个领域。人们看到了食育对于国民体质、国民健康素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作用,也期待国内可以推行食育。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的目的早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人们对餐饮的关注点逐渐由最初的“是否温饱”转变为“是否健康”,然而一些不健康的膳食观念比如“以形补形”“越野越补”等仍有残存。纵观人类疾病谱,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不恰当的餐饮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类餐桌实现了食物的极大丰富,然而,一些陈规陋习、心理和生理的惯性,使得许多人沉溺于饮食纵欲。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诱导疾病的产生,餐饮文化中的糟粕应当早日摒除。此外,随着绿色健康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开始推行“养生”餐饮,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大鱼大肉,越发注重营养均衡。这种逐渐由“饱腹”转向“色香味”再向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观念的改变,除了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餐桌革命”行为。人们对于餐饮不再是追求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健康放心。

“怎么吃”:以“分餐制”“公筷”为主题的“餐桌革命”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大众健康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病从口入”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人们对于食源性疾病的认知。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使得公众对于餐饮企业开始产生质疑。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从毒奶粉到地沟油,无论是食材本身还是添加剂的不当使用,又或是生产、包装或餐具的清洁情况等都曾出现过相关的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群众对于餐饮企业的信任不断削弱,也加深了人们对于在外饮食的不信任与恐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的个人卫生与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新冠病毒可以经由接触传播、飞沫唾液传播等,因此,近距离社交、共餐等行为均会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此次疫情让人们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居家隔离,于是开始渴望社会交流,但又害怕聚众饮食带来的交叉感染。疫情缓解后,在家中待了小半年的人们纷纷涌入各类餐饮店。为了避免潜在的新冠病毒威胁、尽量阻断新冠病毒传播而实行的“分餐”饮食,体现了公众对于社会交流的渴望与对于集体交流的恐惧的矛盾。“餐桌革命”使得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普适性更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饮食的安全性,更有利于多数人接纳,而“分餐制”就成了疫情下“餐桌革命”的重要环节。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分餐与合餐历来就有,民间的八仙桌就是合餐制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分餐制”最早起源于周朝,周代重礼节,分餐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表现自身礼节的饮食方法,但在后来却逐渐发展为体现皇帝与诸侯皇子的地位尊卑的仪式。《宴饮百戏图》就展示了汉代贵族宴饮宾客的盛大场景,各人席地而坐,分案而食,实行的正是“分餐制”。与“分餐制”相对的是在我国存在多年的“合餐制”。合餐制最早是在唐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往往架火而坐,炙肉而食的“合餐制”饮食习俗流入中原,到了北宋时期“合餐制”才真正发展起来。但在明清时期,为了体现地位尊卑、皇权尊贵,“分餐制”再度出现在宴会和餐桌上。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尊卑关系逐渐淡化,因此体现尊卑关系的“分餐制”再次消亡,而“合餐制”逐渐普及、延续至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