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2)

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从价值评价的维度,“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标准。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党的工作的价值标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内在要求。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毋庸赘言,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他以焦裕禄和谷文昌等优秀县委书记为榜样教育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摆在价值序列的最前面。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直观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方面,只有把民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体现人民利益的最高价值标准。当然,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还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把人民当作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而且表现在各项工作最后的结果也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必须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用此来审视、判断、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真正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观念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要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体现人民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为了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理论内涵之中。首先,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在以往的一定历史时期内,老爷作风、衙门习气等错误观念侵蚀了一些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放下架子,领导干部不是百事通,更不是万能神,只有潜心深入人民群众实际、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做人民群众的学生、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先生,才能走进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其次,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也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道,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时刻问自己,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安排有无违背党的根本宗旨、有无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忠于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绘就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最后,做群众的贴心人。既要在赓续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中,与人民群众贴在一起;又要在与人民想在一处、干在一处的具体实践中,与人民贴在一起。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美好生活从奋斗目标的维度,明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回望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始终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土地问题、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我们党注重群众切身利益,发动群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状况,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就实现什么,不断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从发动人民到团结人民再到服务人民,从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刻画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不断递进和超越的过程,也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延续和发展。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以前“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全方位的需要,也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第一个层面是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例外都深入基层社会这个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可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是所有需要的基石,在疫情面前被无限放大。第二个层面是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三个层面是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夙愿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共同期盼。人民群众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夙愿的需要,内含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之中。

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辉煌且至今唯一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带领下苦干实干拼命干,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之年,现在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是任务重大,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只有始终坚持苦干实干拼命干,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干扰影响,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兑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9GJJB0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⑤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

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