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双一流”建设:用价值塑造践行育人初心(2)

用“六个下功夫”强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时代在发展,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未来,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高校办学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也是人才培养中价值塑造的核心要求。近年来,西工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要求,围绕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补足青年学生精神之“钙”。学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坚持不懈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课程,在实践教育环节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充分利用延安、照金等陕西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最后,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用西工大精神和文化帮助学生树牢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将校史校情、大学精神和文化融入各类课程建设中,利用“翱翔名家讲堂”“翱翔学生百家讲坛”等第二课堂的重要抓手和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学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做大贡献。

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激励青年学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学校将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放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成就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史上最牛航空班”(78级5381班:培养出了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和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事迹,积极开展“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宣讲,创作精品话剧《寻找师昌绪》《华航西迁》,利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校友的先进事迹教育青年学子,用西工大特有的“总师文化”和“西工大现象”中所蕴含的航空报国、航天强国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爱国奋斗精神。

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德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引导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报告会、论坛等多种育人平台的载体作用,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的各环节,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多种形式开展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类课程,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人文艺术领域的名家、教育界的大师、社会各行业的优秀典型为学生作辅导报告,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养良好道德情操。二是注重实践养成,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推动“十百千万志愿工程”,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志愿服务做起,在环保、文化、教育、医疗、互助等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收获成长;扎实开展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分别赴甘肃省临潭县、古浪县和陕西省城固县、广西自治区融水县、云南省红河县等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同时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学术道德涵养,实施导师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导师对学生价值塑造、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依托研究生学术软平台、灵犀学术殿堂等平台,大力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丰富的知识见识、过硬的本领能力是青年成才的牢固根基。学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航空航天类、海洋工程类、智能制造类、材料与化工类、能源动力类、信息类、理学类、管理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等9个大类培养,覆盖53个本科专业,有效聚合人才培养资源,激发教育教学活力,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支持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个性发展、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专业选择机制,拓宽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树立“顶天、立地、育人”科研工作理念,将学术前沿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培育学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育人优势,通过培育一定数量的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推进大类培养大类招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体系,重塑教学新形态新模式;拓展国际交流培养平台,提升学生全球胜任能力;健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深化学生工作机制改革,落实时代发展育人要求;完善科研育人多维协同,推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专题进行研讨,制定了以价值塑造为引领的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工作体系。坚持将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入学科教学等体系,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激励青年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是青年成长成才应有的精神风貌。学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以构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为重点,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有道》等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未来职业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与国防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共建实践基地、联合举办科技创新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接触行业前沿,激发学生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的热情。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创课程和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在高水平竞争中培养奋斗精神。

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青年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也是青年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坚持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快体育学科建设,强化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师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加大体育教学训练及场馆建设投入。精准把握美育特点,科学定位美育育人目标,推动建立校院两级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南山艺堂”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品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劳动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资助工作相结合,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增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岗位和勤工助学岗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价值塑造蕴含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全面系统的育人工程。要不断强化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把价值塑造变成全员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

责编/李一丹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