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双一流”建设:用价值塑造践行育人初心

【摘要】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发挥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把价值塑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价值塑造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初心,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行业骨干,创造了人才培养领域独有的“西工大现象”。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价值塑造位居人才培养体系之首,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构建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准确理解和扎实践行育人初心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续写 “西工大现象”的必由之路。

准确理解和把握价值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承担着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越来越多的职能,但不管高校职能如何变化,人才培养始终是中心,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育人始终是大学的初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过程就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对于高校来讲,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其目的在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无论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还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以及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价值塑造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服务国家发展”,还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无不体现了其人才培养中的国家意志和鲜明价值导向。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在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培养服务于国家和世界发展的人才;斯坦福大学提出培养学生在未来复杂世界中的领导力;牛津大学明确要“培养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哈佛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公民领袖和学科领导者”。可见,世界一流大学都把价值塑造作为培养一流人才的重中之重,通过价值塑造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来看,根据众多中国教育史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和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中西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雏形。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开端。据史料记载,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与洋人交涉国家事务的高级翻译人才,在同文馆历年堂谕中也有“同文馆乃国家储才重地”之类的说法;中西学堂的创办者盛宣怀基于“中国智能之士,何地蔑有,但选将才于俦人广众之中,拔使才于诗文帖括之内。至于制造工艺皆取材于不通文理不解测算之匠徒,而欲与各国絷长较短,断乎不能”的国情,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校”的“兴学强国”的主张,体现了将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奏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宗旨归为“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同样反映出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提出了“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随着国家的发展需求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而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只有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发挥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按照“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育人是本”这一基本遵循,把价值塑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价值塑造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由“西工大现象”探析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201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调研组到西工大调研,高度称赞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他们将大批西工大毕业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称为“西工大现象”。“西工大现象”是对80多年来西工大育人成效的高度概括。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西工大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在出国热潮、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情况下,西工大人坚定理想报效国家,为国防科技事业默默奉献。“西工大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是国家战略需求、学校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定位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核心是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首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西工大人的首要价值选择。回顾西工大的发展历史,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1938年,在全面抗战的形势下,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组而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需要,华东航空学院在南京成立。四年后,在国家战略布局和支援西北地区的号召下,华东航空学院整建制西迁来到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回顾学校历史,西工大三脉汇聚,强强融合,抗战烽火中的坚守、华航西迁的果决、军工人的担当,体现的都是在面对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时的价值选择,也正是这种价值选择奠定了“西工大现象”形成的基础。

其次,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是西工大人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重要组成,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多年的办学实践,孕育了西工大“公诚勇毅”(“公”,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即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即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即毅然果决、坚韧不拔)的校训、“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和“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办学理念,形成了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思考和总结“西工大现象”的精神内涵,我们认为可以用“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九个字来概括。“愿意去”是胸怀祖国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不图名、不图利,甘于将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留得住”是信念坚定实干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工作岗位,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国家和人民,脚踏实地,实干担当,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干得好”是追求卓越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西工大毕业生有韧劲、不畏难,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校训、校风、办学理念和一代代西工大人的优良传统,是对西工大人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西工大现象”内涵和本质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用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担负起人才强国、科技报国重任,也是“西工大现象”形成的关键。

最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是价值塑造的主要途径。西工大从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而制定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到新世纪提出“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随着不同时期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都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也是新时代延续“西工大现象”的主要途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