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宁波市公安局: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实践逻辑与启示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满怀激情和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更需要立足地域特征、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的务实有效工作思路和可行性对策。宁波市公安局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大胆实践并探索出了理念超前、特色鲜明、切合地域、务实高效的警务创新模式。

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根本保障

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工程中,把做好党建工作始终作为警务创新的重中之重和众事之帅,这是新形势下市域社会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宁波市公安局在实践党建引领的过程中既有总体要求,又鼓励各地区首创探索。如江北分局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整体推进中,首先是深入开展了“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要树立“窗口意识”、肩负“窗口担当”、贡献“窗口标准”,强基固本、品牌引领,并以此作为加强和改进公安党建工作的主线,积极推动融合发展,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有效推动公安机关党建软实力的提升,由此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公安战斗力。在“战疫”中形成的工作方法有三:

第一,坚持党旗引领,提升防疫工作合力党委统领,精准科学施策是关键。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分局党委迅速启动战时动员、战时调警、战时布控、战时慰问、战时表彰等多项机制,大力开展忠诚教育、战斗精神等战前教育,把党建工作延伸到一线、扎根到基层,将战时党建工作与疫情防控工作深度融合;并激励广大党员民警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支部带领,提升战斗质效。分局各党支部集中精力、冲锋在前,带领广大党员民警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最前线。分局会同交警、卫健、交通运输等部门在重要检查点上成立临时党支部,创先应用“无人机”侦察、防控、信息采集、宣传动员、定点投放应急物资、帮扶群众、“无接触”检查等举措,全力筑牢疫情防控“守护门”“安防线”。先锋引领,激发抗疫斗志。市公安局在网站主页上开设“战疫堡垒”“战疫红旗”专栏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先进典型案例等,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提升政治站位,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市公安局党委以新时代新理念为指导,不断夯实基层民警思想根基。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周二夜学”“北警讲坛”、学习强国等载体组织全局民警常态化学习,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建警任务。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并发表重要讲话,局党委组织集中收看并做了4场专题宣讲会,不断强化全警“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简称“三个地”)的政治使命担当,切实推动广大民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展主题教育并做到知行合一、融入工作实际、提升实战能力。 

第三,突显品牌建设,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宁波市公安局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注重品牌多元、形式多样的精心布局和打造。在党建工作责任制建设上,修订编印《党支部实务操作手册》《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等,进一步落实和规范“三会一课”、书记讲党课、民主评议党员、星级支部评议等规范化建设工作。在突出品牌引领、激发组织活力上,注重典型领路、突出支部品牌建设,推出特色鲜明、务实亲民的“古城娘舅”慈城派出所、“朝霞妈妈爱心团队”“陈琼工作室”、“阿德哥”警务工作室、“温暖户证”等一系列党建品牌,以党建特色品牌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使先进典型的“孵化作用”和带动效应在公安中心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用爱心暖人、用温情化矛盾。注重服务群众,创新工作格局,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理念,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深化开展“1+N”社区(村)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促进机关党建和社区(村)党建的深入融合、效能提升;把全面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工作变为常态化,有序实时将法制、安全、文明宣讲走进社区、企业、广场、院校,将公安党建工作的优势和动员能力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硬实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引导党员民警在为人民服务中升华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

智慧警务: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动能源泉

智慧警务是伴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应运而生的警务模式,更是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强有力抓手。智慧警务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引擎、视频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分析等技术支撑和优势,通过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可视化、精准化等,为公安机关市域社会治理,有效掌控“人、屋、车、路、网、场、组织”等要素,实现了高度集约、快速分析、精准掌控、智能化治理。智慧警务的要旨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与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互联互生,以实现公安机关市域社会治理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宁波公安大数据中心、全息感知网络、智能警务亭等紧扣市域社会治理挑战,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务实管用、突出成效显著,不断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智能警务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宁波公安不断构建完善智能警务新生态,为宁波乃至全国建设“智慧公安”提供大量的实践样本。警务百度、“云智”平台等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为公安实战工作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尤其是宁波市公安局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紧紧抓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在警务改革中探索,在警务创新中不断实现理念变革、机制变革、治理变革、服务变革、效能变革。宁波市公安局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宁波市委市政府、浙江省公安厅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为工作目标,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向便捷高效、亲民利民为民纵深发展,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行政效能、改善民生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工作已经走在浙江全省公安机关和宁波市直部门最前列。2017、2018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位列浙江全省公安机关一类地区(杭宁温)第一名,2018年在浙江省政府开展的第三方民意评估中,实现率、满意率位于一类地区第一名,2019年度政府数字化转型综合评估位列宁波34个市直部门第3名。“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创建项目被评为宁波全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浙江全省公安改革优秀实践案例。宁波公安在智慧警务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做法:

第一,持续推进数字转型强驱动工作加快推进公安行政审批、管理、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数据共享倒逼公安业务流程再造。如“一网办”,就是加强“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建设,推动公安业务审批管理系统与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对接,积极打通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各警种和政务网、互联网、公安网之间信息壁垒,大力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目前的“网上办”“掌上办”已经分别达到97.63%、92.91%。再如优化整合“一件事”,就是站在群众办事角度,深化梳理跨部门、跨警种、多层级“一件事”事项,推动部门警种联审联办,整合优化“业务流”,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首创无证办事之城就全新品牌。聚焦群众和企业在办事中的证明繁琐、办事不便等问题,以“阿拉警察”APP证照电子化和“宁波电子证明共享核查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全国率先探索“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创建。会同司法部门组织全市所有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同步开展证明事项梳理登记,最大限度清理不合法、不必要证明事项,编制《全市“无证件(证明)办事”目录》,将47个领域1511项事项130种4013个证件(证明)纳入其中,累计取消依法由本市核发或者出具的各类证件(证明)47580件,“奇葩证明、重复证明、循环证明”全部清零。

第三,依托升级服务举措创造质营商环境。宁波市公安局相继出台《宁波市公安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八条措施》《宁波市公安局十八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宁波市公安局服务民企“零次跑”“零距离”十八项措施》等一揽子实打实服务举措,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具体方法有四:一是积极争创最优政策。全力争取国家移民管理局同意批准在宁波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创新实施12项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措施。参谋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放宽本市落户准入条件相关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幅度放宽人才落户、居住就业落户条件,新增租赁落户和投资创业落户,不断增加宁波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二是大力推行全域通办。打破行政区域属地管理限制,积极实施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全面推行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打印、出生申报、死亡注销、户口迁移等49项户籍业务“全城通办”,并在全省试点宁波、舟山两地跨市通办。全面推行小型汽车、货车、中型客车、摩托车“全国通检”,大力推行驾驶考试、车辆登记检验等5类“异地通办”。三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扎实推进10个公安涉企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行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保安培训单位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等。四是创新推出特色服务。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公安综合业务办理功能的“流动服务车”,办理35项车驾管、出入境、户籍事项,定期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村)、进工地、进广场、进机关,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全力深化亮窗工程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新形象。加强公安办事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环境最好、办事最简、服务最优、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最美风景线”。具体方法有四:一是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面落实办事事项全集中,按照“应进尽进”的原则,除了车管所和部分出入境大厅受场地条件限制不宜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事项外,推进各类公安业务100%全进驻、全覆盖,完善窗口受理区功能设置,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同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提供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只排一次队。二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力打破警种、地域界限,最大程度将发生量大、频率高的户籍、出入境、交管等审批事权下放至县级公安机关、公安派出所“连锁店”及社区警务室(站),让办事群众就近办。三是不断优化网点布局。大力建设公安综合自助服务区和智能警务亭,实现24小时随时办。四是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统一“6+X”窗口宣传氛围营造(必须有宣传标语、办事流程图、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征求意见箱、业务培训),推行部门领导定期坐堂、升级静默叫号系统、佩戴腕带手机集中保管、窗口导服员、难办退办民警审核把关等五项机制,严格落实首问即办、“好差评”等制度,常态开展督导检查、委托第三方满意度测评、业务技能比武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窗口星级评定,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

关切民意: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保鲜秘诀

保持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生机不减就是要持续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警务的需求,民意永远是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提升警务效能和获得公民赞许满意的根本和最终落脚点。宁波公安的主要做法有三:

第一,坚持创新创优,着力夯实“让基层认可”的社会治理基础。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宁波市公安局以开展“大巡访、三服务”“三必看、三必查”工作、安全生产整治百日会战为载体,全面排摸城市、企业、社区等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强力助推实现火灾亡人事故“零发生”行动;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这个关系到百姓出行的日常问题, 建立派出所民警赋权执法机制,以安全隐患路点段整治、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问题整治、重点车辆问题整治等为重点,全力配合交警部门压降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第二,主动回应民生需求,借力智慧警务把为民服务端口前移,“打通最后100米”。宁波市公安局在全市推出新生儿出生九事“一站式”服务体系、户籍窗口入驻高校、户籍业务“跨市通办”、身份信息“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变更等便民举措,最大限度释放“最多跑一次”改革红利,打通公安行政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深化“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创新研发“阿拉调解”APP,打破律师参与调解的时空限制,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水平。试点运用“太阳能噪音仪”“犬类电子芯片”等新技术,建立犬只收容基地,有效破解了犬类管理难规范、广场舞噪音扰民等城市老大难问题。与辖区医院合作设立浙江全省首创的“公安醒酒中心”,有效提升了基层民警规范安全、专业高效处置醉酒警情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推出“警官帮办”机制,以群众“零跑腿”为目标,梳理制定包含13大类、21个小项的“警官帮办”事项清单,由“警官帮办团”为群众提供警务事项、政务事项、法律事项等方面的帮办服务,得到群众一致赞扬。

第三,坚持硬核推进,着力健全“让主体变强”的执法工作机制。宁波市公安局以“七个一”为抓手,推动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从工作目标、执法管理制度建设、智能化办案、专业化培训、实战化训练、质量管理、责任机制完善等多个环节上入手,建立最硬核宁波公安警队,打造最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战斗队。

宁波市公安局在市域社会治理警务的创新实践,是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的生动诠释。我们要继续系统梳理并理性分析宁波市公安局市域社会治理警务创新的做法及经验,共享这种警务创新理念、机制、体制、方法、模式等,由此推动更广泛地区市域社会治理警务改革创意创新并取得实际成效。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