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将民法典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依法维护人民权利的发展思想,它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一部权利保障书,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因此,将民法典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需要挖掘民法典的思政元素,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民法典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

阐释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精神,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贯彻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的民事权利保护机制和有效的民事权利救济规则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思维,“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围绕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诉求,构建合理有效的民法典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多层次多角度持续地向大学生传播民法典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民法典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社会作用,领悟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与公序良俗和绿色等基本原则,了解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厘清权利与权力的界限,增强大学生对民法典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让大学生在学好用好民法典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民法典“全”“权”之美,进而使民法典从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法治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法治实践中坚定法治信仰。

传递民法典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民法典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绿色至上”的立法理念贯穿始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色彩。一方面,民法典创新性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体现了夫妻恩爱、婚姻和睦、忠诚守信、敬老爱幼、和谐友善的传统法律精神和价值理念,既确立了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人格权益的法律规定,又发展和扩充了具体人格权的类型和内容,详细规定了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个人信息等保护规则,完美凸显了人格权保护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科技需要,创新信息时代的法律规范,充分反映了民法典的现代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民法典的编纂历程,运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通过解析民法典对个体权利的确认与保障,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让学生了解偷拍偷录、网络暴力、非法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等都是民法典严厉禁止的行为,让学生领略民法典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通过解读民法典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确立、人体胚胎和人体基因的法律规制、电子合同的特殊规则等新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中所起的规范作用,让大学生感受民法典与众不同的时代气息,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自觉担当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

发掘民法典的价值内核和道德内蕴,践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并将其全面融入民事法律规范的价值内核之中,为我国民事立法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指引和道德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而民法典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和实现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好人好报”、“英雄流血不流泪”等以案释法介绍民法典的“监护制度”、“优良家风家教条款”、“绿色条款”“见义勇为条款”、“英烈保护条款”等制度规范和具体规则,一方面,推动民法典蕴含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大学生领会民法典提出的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学会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优越性以及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大意义,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积极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讲清民法典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积极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完美诠释了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四个自信”推进依法治国,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自信,这也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通过释法说理,宣传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大学生体会民法典在展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晓民法典是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更是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法治保障;让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更要在不断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领会民法典实施得好,执行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进而促进民法典不断深入人心,最终增强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的自信心,让法治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作者:蔡晓卫,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效果研究”(19VSZ010)负责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民法典   高校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