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决战决胜】扶贫不出村 在家有专岗

——解码“村级扶贫专岗”的乐陵实践

决战决胜

干不了重活儿、种不了地,曾因病致贫的山东省乐陵市寨头堡乡盖家村村民石秀英的脱贫出路在哪里?2017年6月,她被聘为村里的养老护理员,工作就是“承包”本村的6个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每月能领到372元工资,这在当地被称为“以贫服贫”。“以贫服贫”让石秀英这样的贫困户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而被服务对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得到了照顾。

以贫“服”贫 的背后是乐陵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村级扶贫专岗。“近年来,乐陵创新扶贫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设立村级扶贫专岗,雇佣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就近帮扶需要服务的老弱病残群体,‘服贫’与‘扶贫’互促共进,同步破解了‘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探索出一条就业扶贫与居家养老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说。

岗位托底,劳动脱贫

乐陵市黄夹镇东街卫生室里病号不算少,一名打吊瓶的老人突然想上厕所,56岁的护工赵本林连忙帮他举着吊瓶到了卫生间。赵本林是黄夹镇南街村人,文化水平不高又无儿无女,此前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打小工。2015年底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后来疼得不敢动,在卫生室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好转。出院后的赵本林干不了重活,别的工作也找不到,不到1亩半粮田收入寥寥,生计一下子就困难了,被识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起开始享受低保。

在家闲了一年,赵本林很煎熬,人也变得日渐消沉。2017年6月,乡镇的扶贫干部找到他,“给你介绍个活干不干?”“想干,就怕干不了。”“试试看吧。”这份工作,就是在他曾治病的卫生室做公益护工,主要是上午高峰期帮着招呼病号、打扫卫生等,并不复杂繁重,经过简单培训,赵本林就上岗了。东街卫生室的周炳德医生说,卫生室在镇驻地,病号多人手少,很需要有个帮手,赵本林干活认真很适合。

赵本林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补贴370多元,直接打到卡上;再加上土地租金和低保,生活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干活比闲着光荣,更让人看得起,自己挣钱花着踏实!

在乐陵市西段乡的西崔村,58岁的贫困户李书章因为幼时软骨病后遗症,双臂无法上扬,家里还有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照料。去年5月份开始,他当起了村里的养老护理员。李书章的职责就是照应本村另外3户贫困户,主要是帮他们打水、扫地、买馍。80岁的商付祥眼睛有残疾基本不出门,他说,有时候李书章来了没事,就是聊聊天;68岁的孤寡老人张本训,患有多种疾病,每隔一周李书章会到6里地外的卫生室给他买消炎药,去年底,张本训因病在医院过世,他的银行卡上还剩余3500多元钱,替他办后事的亲戚说其中有100元是欠李书章的药费。

西崔村党支部书记崔世通告诉笔者,村里还有贫困户18户36人,基本都是老人,7户享受低保,通过扶贫资金入股镇上的农业示范园和新建的光伏扶贫项目,都能拿到分红,再加上养老金等,年收入也都超过五六千元。扫地买药这些活不重,但是对行动不便、没有儿女在身边的人来讲,有没有人帮着干很不一样,村里选李书章干这个活,就是看中他是个热心肠。

赵本林和李书章都是乐陵市村级扶贫专岗上岗人员。乐陵市从2017年初开始,借鉴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农村互助养老等经验,探索开发村级扶贫专岗,以贫“服”贫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为有劳动意愿但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务工的人员开发设置专门岗位,经过培训后,主要为其他深度贫困失能群体提供照料护理、代办事项、沟通疏导等服务,或依托敬老院、幸福院、卫生室等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上岗人员一般1人服务3户左右,每天服务1小时左右。

破解难题,循序渐进

据了解,乐陵市位于山东河北两省交界的鲁西北平原,是一个有着56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县级市)。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72户、12967人,因为农耕条件比较好,农民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相对容易,总体上都属于相对贫困状态,几乎不存在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房的问题。贫困人口也多为小户、散户,个体陷入贫困的偶然性较大,每户的贫困程度各有差异,“插花式”分布的特点明显,1万余名贫困户分布在1000多个村。在乐陵市的贫困户中,弱劳动力特征和失能半失能特征的贫困户比例比较高,2017年初统计显示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年老体弱、因病、因残等造成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占85%,其中瘫痪231人,失明17人,精神疾病105人,孤寡独居2185人。

2017年初,乐陵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深度贫困人员脱贫解困专题调研,发现扶贫领域存在重扶贫轻“服”贫、重扶贫轻扶志、重效益轻公益、重输血轻造血“四重四轻”现象,以及部分贫困劳动力脱贫难、部分脱贫没解困、就业岗位开发惯性思维、贫困人员内生动力不足和劳动技能缺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贫中之贫”脱贫难与“困中之困”解困更难的两大难题并存。一方面是“贫中之贫”脱贫难。部分贫困人员因为年龄、体力、受家庭拖累较重等原因出不了门、进不了厂、干不了重活,难以到商业性扶贫岗位就业,属于贫中之贫的弱势贫困劳动力,脱贫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困中之困”解困更难。部分贫困人员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难以自理,日常照料缺乏保障,生活和生存条件长期恶劣,仅仅给钱给物解决不了困境,同时前期扶贫工作重点主抓产业、政策兜底扶贫,忽视了失能人员对生活照顾、身心关爱、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属于“困中之困”的困难户,解困非常之难。因此,如何挖掘这些贫困群众的劳动资源、激发内生动力,是否能开发一种就业岗位同步破解深度贫困人员的“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开发专门的就业岗位破解两难问题,需要解决岗位需求信息、岗位补贴资金、岗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乐陵市扶贫、人社、财政、民政等部门进行了多次对接、讨论、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创新性地把公益岗位政策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联合研究制定了《乐陵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实施方案》。同时随着公益性岗位扶贫工作的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从上岗人员方面,岗位受到了劳动年龄(18岁-60岁)、聘用时限(三年)、工资标准等政策因素制约,存在服务内容不细致、“一拖七”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从被帮扶对象方面,存在人员覆盖面窄、服务标准不具体等问题;从资金投入方面,渠道单一,缺乏社会参与和投入的可持续性等等。

乐陵市围绕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扶贫专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把该项工作列入各级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规范推进村级扶贫专岗工作的意义、原则、重点、保障措施。从“公岗扶贫”到“村级扶贫专岗”的转变,带来了七个变化,即制度设计的稳固、组织领导的升级、各级责任的压实、岗位设置的精准、岗位管理的规范、资金筹集的多元、受益群众的扩大。目前,乐陵市已开发设置村级扶贫专岗523个,帮扶贫困户1361户、2095人,实现了“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带来了“照料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连锁效应。

“三化”推进,确保精准

乐陵市围绕“有人干、有钱办、有人管”,牢牢把握岗位、资金、管理三个关键,探索形成了“三化”特色推进模式。

首先是岗位的标准化。乐陵市制定了上岗人员的8项聘用标准,界定好“哪些人可申请”的标准。制定了被帮扶对象的7项纳入标准,界定好“为哪些人服务”的标准。制定了上岗人员的服务标准,包括5类19项岗位职责、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类服务模式,界定好“服什么务、怎样服务”的标准。为了促进服务具体化、可操作,乐陵市还经常性组织开展“5+N”服务活动,即“每三天清理一次卫生,每周晒一次被子,每周洗一次头,每两周剪一次指甲,每月理一次发”,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和文化程度,选择组织“洗一次澡、听一场戏、看一场电影”等活动,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其次是资金的多元化。乐陵市专门设立了扶贫专岗专项资金,整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营收入、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及其他可用于支持扶贫专岗的资金,不足部分由财政足额保障,明确资金的来源、使用程序、使用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专项资金保障机制。

最后是管理的规范化。抓住专岗人员“选、聘、用、管”四个关键,坚持“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让最合适的人帮助最有需要的人。建立培训机制,提供菜单式培训,定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两年多来,乐陵市在各乡镇(街道)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月嫂培训、卫生护理等技能培训260次,受益贫困群众593人次,切实解决了上岗人员劳动技能缺乏的问题。

此外,乐陵市“以贫服贫”的探索意义已经从扶贫领域延伸至农村社会稳定、留守人员关爱、儿童安全等领域。目前,乐陵市分别设置了养老护理员、公益护工和公益助教三类公益性岗位。养老护理员在生活上照顾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社区卫生室安置公益护工,那些生病的空巢老人得到有效照料;设立“四点半学校”公益助教,保障了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安全。

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杨明文认为,“乐陵市的‘村级扶贫专岗’,实际上解决了扶贫工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贫困人员来说,变被动接受救助的短期‘补血’为依靠劳动能力获得稳定收入的长期‘造血’行为,进而形成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二是对社会来说,则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亚华认为,“乐陵市探索的‘村级扶贫专岗’这一扶贫新模式,同步破解深度贫困群体‘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激发了部分深度贫困群体依靠自身劳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满足了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群体的特困需求,实现了‘脱贫’和‘解困’的有机结合,解决了脱贫攻坚攻什么、怎么攻的问题,做到了‘十个结合’,即合适的人与适合的事有机结合、‘脱贫’与‘解困’有机结合、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服务他人与提升自身有机结合、花小钱与办大事有机结合、激发个体活力与激发群体活力有机结合、开发就地就业与开发家园红利有机结合、创设公益专岗与弘扬孝善文化有机结合,成效非常显著,极具推广价值。”(贾鹏  王玉强)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