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如何打造“硬核”思政课

【摘要】打造“硬核”思政课,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打造“硬核”思政课,应锤炼思政队伍,让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知”也“有味”;探索“课程思政”,让思政课有深度、有广度;推动技术创新,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吸引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政课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当前的疫情大考之下,高校更要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硬核”思政课。

锤炼思政队伍,让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肩负着神圣、庄严的使命,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学术造诣帮助学生打开智慧大门。

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任重道远。高校应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将思政育人纳入教师管理评价体系。高校在聘任、考核教师时,要对师风师德以及政治立场进行重点考核。对教学状态进行考评时,注重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职位晋升、评优奖励方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果作为一项重要评价依据。

探索教师党支部活动与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党支部不仅要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还应将专业的科研活动和党支部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有力批驳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知”也“有味”

理论就像盐一样,虽然重要,但不能直接给学生吃盐,要将盐放到食物之中。打造“硬核”思政课,需要掌握“放盐”的艺术与技巧,避免空洞说教,以情感熏陶的方式开展教育。

情感熏陶、内容为王,推行“3+3+3”模式。第一个“3”是基本原理、基础概念和事实依据;第二个“3”是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和典型案例;第三个“3”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必备素材,主要体现为诗词、音乐与影像。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将思政课当成“娱乐课”,要结合大纲与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讲清楚。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精神与情感熏陶。

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将思政课变成“网红课”。人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填鸭式说教,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高思想性,站在广阔的视角上好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结合思维逻辑与道理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在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精益求精,善于“寓理于例”。为了让思政课“有知有味”,就需要将“天下事”变成“身边事”。当前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满足于论述,更希望例证。因此,教师要就事论理,将道理放在事例中,提高趣味性与知识性。一个好的案例故事,既有“近”“新”,也有“精”“实”,既有哲理,也耐人寻味,将深奥的理论鲜活地讲出来,把精深的思想有滋有味地讲出来。

探索“课程思政”,让思政育人有深度、有广度

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将思政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扩大思政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面规划。在落实环节如果缺少监管,“课程思政”就只是“走过场”。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实情设置激励方案,通过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将“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度支撑与物质保障,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

和“课程思政”相比,思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结构框架更加系统,能够直观传递思想观念,帮助青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新课程观应用到“课程思政”中,通过思政课程内容,将其贯彻到其他课程教学中,提高思政课程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作用。

重视课程开发,深挖思政教育资源。不管是什么课程,都带有一定的德育资源,怎样科学高效地挖掘这类资源,是“课程思政”必须重视的问题。不同的学科都有对应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科体系与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明晰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当中的隐性与显性教育资源,将育人目标与专业知识传递有机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技术创新,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打破了传统知识、学校和课堂的局限,“两微一端”对当代学生有很大影响。只有有效利用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抓住网络关口,才能把握好教育方向。

树立“互联网+”与“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思政课教学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将“键对键”和“面对面”有机整合,最大程度体现技术效应与信息优势。将线下与线上教育资源整合的同时,大力优化教学模式,有效运用视频、音频以及图像等现代技术,结合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等形式,解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与难点问题,深入到问题本质,让思政课更有温度与情怀。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的整合追寻的不是简单的“加法效应”,而是更加深入的“乘法效应”,在“老法宝”的基础上,将“一键启动”放到思政课教学中,以达到课外课内、网下网上同频共振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时代感。

运用技术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想性、针对性与理论性。开设慕课与微信公众号,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思政课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变成入脑入心的趣味课。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把互动从课堂搬到课外,从线下搬到线上,和青年“键对键”“面对面”。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与经验探索,在改进与创新中不断升华。

(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3E+3C’模式的双创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9GJJG042)成果】

【参考文献】

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②施俊:《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8期。

③任晓丽:《以案说“理” 活化思政》,《山西日报》,2020年4月27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高等教育   立德树人   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