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战“疫”说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589176889232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肖汉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如何在新时代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彰显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无疑有助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经济体制: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意见》还提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代,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基础上扬帆起航再出发。

过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效率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政府行为的边界。在新时代,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是新一轮改革最高目标。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政经格局深刻调整,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态势仍将延续,高负债、老龄化、结构性改革迟缓、收入差距扩大等结构性问题对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形成明显制约,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茁壮成长,由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颠覆和重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兴起和市场机制的不完美引发对技术进步可以解决“计划经济”存在的信息问题的“技术乌托邦幻觉”和对“新计划经济”的憧憬。计划和市场问题本质是市场和政府关系问题,这是经济学近一百多来争论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存在反复。此次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传递出党中央市场化改革决心,对中国改革方向的自信,有利于消除人们对于中国改革方向的疑虑和困惑。

民营企业:从夹缝中成长,要在困境中不断探索新发展道路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就业创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完成了50%的企业纳税,技术创新70%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城镇就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了80%,城镇新增就业90%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在所有A股3558家上市公司中(截至2018年底),民营企业占了其中的近三分之二。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榜单中,民营企业121家,占比从2017年的55.5%增长到2018年的75.6%。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个体、民营企业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部分企业已经在高新技术、新业态等细分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因此,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实上,今天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就民营经济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此次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民营经济发表谈话,强调,民营企业是在中国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一开始确实是一片荒芜,但从夹缝中成长起来了。这也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今天,民营企业发展到如此之规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如此之贡献,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同时期破解不同的难题,要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困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总书记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澄清了一些误导,无疑是给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信心。这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就业形态:要顺势而为,补齐法律短板

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最关乎广大老百姓切身利益和满足他们最实际的美好向往。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新就业形态将迅猛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据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概念。据估计,目前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已达到了数千万的规模并保持快速增长。

新就业形态扩大了就业渠道,是当前和今后稳定就业的重要就业形式。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新就业形态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往往是以“无组织”“无雇主”“无单位”的形式自主就业,相关就业中介平台往往只是发挥信息媒介作用。在此情形下,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一般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之间仅有合作协议来约定业务提成、报酬发放等内容。虽然政府已经多次表态,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但由于新就业形态下,就业人员内部异质性增强,劳动者工作地点分散、流动率高,传统就业中企业对劳动者劳动条件、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承担的责任,劳动力市场规制措施等的劳动法体系很难适应新就业形态,因此,如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对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变得格外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就业形态在应对疫情挑战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稳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就业形态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当然这个领域也存在法律法规一时跟不上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党中央以民为本的理念,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指明方向。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到位,新就业形态将成为国民的重要就业方式。

对外开放: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对外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化的核心是各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受益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去全球化舆论不断上升,逆全球化风险上升,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势头加剧,经贸问题更趋政治化,全球贸易前景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2003年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跨上新台阶。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多次表态要在更高水平上实行对外开放。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也面临“去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国内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究竟何去何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谨慎应对。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应对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思潮的理性思维,并提出通过“开放、合作、共赢”理念来化解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理念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一脉相承,充分彰显开放和包容精神。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以及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并在“开放、合作、共赢”理念下,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战“疫”说理】如何把握疫情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战“疫”说理】“无接触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战“疫”说理】新基建将如何发挥新动能

【战“疫”说理】民营企业是稳外贸的关键

【战“疫”说理】政企合作的抗疫经验

【战“疫”说理】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优势凸显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