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构想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切,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前沿问题之一。中国正在进行并将继续进行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同时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中国城市与相当一些亚太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均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压力和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利用一种相对综合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方案,有助于协调城市各个方面和各利益相关群体,同时积极调动市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参与者,从而提升中国和亚太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质量。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体规划 包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4.008


背景

面对气候变化,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代表的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使得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城市化过程的适应能力联系在一起。作为承载人类文化与科技发展成果的最重要平台,城市已经成为解决可持续问题的前沿[1]。根据世界银行(WB)的统计,城市贡献的财富总量占全球65%以上,但同时也消耗了全球65%以上的能源,并制造了约占全球总量70%的温室气体[2]。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早在1993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建立的区域性经济论坛,就表达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和能源关系的关切,并指出这对该地区未来稳定、安全和发展的积极意义[3]。2015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更指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环境、创新、协调发展等,对于亚太地区国家稳定发展和增长的影响[4]。因此,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是未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

快速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规划设计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40余年快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率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8年的59.58%[5],并呈现继续上升态势。中国的制造业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也导致了资源环境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中国已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紧凑城市、智慧城市、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层面进行大量探索,并且取得相应成绩。但仍应看到,这些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更多局限、强调或评价某一个领域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缺乏全局性的引导和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城市城市可持续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常常反复出现的三个词,虽然容易造成混淆,但它们对如何更好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6][7],首先,可持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存在,即人类对未来发展设定的愿景。然而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城市的概念仍然显得模糊,全球的学者都尚未给出十分明确的具体定义[8],但大致可理解为能够兼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这种相对模糊、动态、可变的概念,给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创造了从不同角度诠释可持续城市的机会,并依照各个城市自身的发展来确定发展目标;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从基于现实情况发展的原点走向可持续城市的过程;城市可持续性表示城市在某一个阶段的现实状态,用于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对于包括规划和评价在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都是围绕提升城市可持续性展开的,通过设定某个时间点城市可持续性目标值,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评价,来审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这一领域的早期探索都在欧美地区完成。经历30余年探索之后,虽然城市可持续的概念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其可能涉及的维度却存在相当一致的基础观念——包含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基本部分,且产生三种相对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论,即三支柱方法、生态学方法和资本方法[9]。除资本方法外,前两种方法都将生活的现实世界抽象为由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组成的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对三个组成包含关系的理解和设定(如图1)。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多被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在上述方法论指导下,发展规划应转变为更加综合的形式,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物质空间概念,应更加重视软性因素和居民行为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朱力图1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guo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