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如何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

1587886306944

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绘制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蓝图。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早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劳动与教育相适应的理论,不断实践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则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复合概念,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要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学习劳动,用教育引领劳动,让劳动反哺教育,在劳动教育的滋养中淬炼成长。

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扣好成长路上的“第一粒纽扣”。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人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第一次使“劳动光荣”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中也明确:“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在根本大法中提出并予以肯定,这是劳动价值观在我国法治当中的具体体现。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关系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要在劳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扣好成长路上的“第一粒纽扣”。要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要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是可耻的;要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不愿劳动、不爱劳动、不尚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要认识到辛勤劳动是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基本保证,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自食其果;要认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内在道德要求,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是不可取的。人生的一切价值都来源于劳动,同时,劳动也并无贵贱之分,无论选择何种职业,只要踏实肯干,都会在劳动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唯有在劳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其作为人生的基本品质,通过劳动,让奋斗成为人生最亮丽的底色,才能在成长道路上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有“海绵汲水”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劳动实践中重新认识世界,是成长的必修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完美诠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劳动是对知识深层次理解和吸收的过程,在劳动实践中攻坚克难、收获成果,从攻坚克难中体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深刻内涵,从劳动成果中内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认识,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劳动带来的获得感、成就感,进而更好地珍视劳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要通过劳动教育学技能、提本领、长才干,从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利用学习所得的科学知识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变单一的重复机械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深刻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理念,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唯有在劳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才能真正感悟劳动价值之所在,在劳动中进步,在进步中进取,在进取中尽善尽美、尽职尽责,实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能“百炼成钢”。

要融入生活,读懂生活,让“青春幼苗”成长在中华大地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重要论述,意为教育从生活中得来,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位一体。由此可见,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是“做”。在生活实践中才可求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利党利国利民的人才,使人才汲取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营养,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两脚书橱”自然要不得。在家庭中,要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从家务劳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建设和谐的家风,从而进一步拉近家庭成员的距离,获得劳动带给生活的喜悦;在学校里,要积极参加劳务活动,主动学习劳动技能课程,在劳动中培养协作能力、感受合作精神,在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生活处世的各项综合能力,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读懂生活。劳动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养成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良好习惯,唯有将“青春幼苗”扎根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方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栗东升,贾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劳动教育   实践   青少年   价值观